Go to contents

貝多芬最後的弦樂四重奏《第十六弦樂四重奏》隱藏著“謎語”

貝多芬最後的弦樂四重奏《第十六弦樂四重奏》隱藏著“謎語”

Posted July. 14, 2020 07:38   

Updated July. 14, 2020 07:38

한국어

兩周前欣賞了貝多芬第5交響曲後,又再次遇見了貝多芬。一定要那樣嗎?非如此不可。

 本月22日至8月8日,第17屆平昌大關嶺音樂節將以“非如此不可(Es muss sein)”為主題舉行。“非如此不可”是貝多芬在自己最後的弦樂四重奏16號F大調樂譜中寫下的句子。在此之前,京畿交響樂團將於18、19日在音樂總監馬西莫•紮內蒂的指揮下演奏該曲的管弦樂團版本。

 該曲的4樂章樂譜在實際演奏樂譜上寫著簡單的音符動機(Motive)和簡短的句子。貝多芬本人的字裏行間寫下了“好不容易下定的決心”和“一定要那樣嗎(Muss ess sein?)”“非如此不可(Es muss sein!) ”。貝多芬到底想表達什麽呢?

 到目前為止,出現了很多解釋。貝多芬的秘書辛德勒曾說:“貝多芬為‘是否應該提高家政部周薪’而苦惱。”就像上次說的,辛德勒經常說謊,所以沒有必要認真聽。

 對於類似調的搞笑解釋,貝多芬的朋友鄧布舍說“給我一段樂譜”,貝多芬說“應該付錢”,鄧布舍堅持說“一定要那樣嗎?” 貝多芬說“非如此不可。打開錢包吧”,並記下了這句話,才有了現在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後來被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所引用並廣為人知。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貝多芬寫下三個樂章的情況下,出版商施萊辛格催促他“最快時間內寫出最後一個樂章”,貝多芬說“一定要那樣嗎?”,並下決心說,“非如此不可。”

 另外,也有人分析說:“貝多芬不是那種輕松的想法,而是通過探索創作理念的根本性、重大的變化來表達這種苦惱。”但是當時貝多芬的健康狀況並不好,甚至想到了重大的作曲哲學和技法的變化。在完成這首弦樂四重奏曲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紮內蒂音樂導演對此提議道:“每個人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解釋如何?”他還說,“對我來說,‘那個’就是音樂。音樂應如此!生活亦應如此!我們必須回到過去的生活中去。我們必須重新尋找那些對我們靈魂至關重要的事情。”平昌的大關嶺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孫烈音也表示:“在2020年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我認為這句話的分量與我國相連,從而確定了今年音樂節的主題。”

 再加一句,貝多芬寫下該“謎語”句子,一個世紀後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創作了“謎語變奏曲”。他說“有貫穿整首曲子的謎題”,但沒有說明那是什麽。所以我建議一種見解。如果使用將“謎語變奏曲”的主題首部分音符上下顛倒的“轉位(inversion)”方法,就相當於貝多芬“非如此不可”的動機。我想埃爾加是不是用自己的“謎語”來描述100年前大作曲家的謎語句子呢?


劉潤鐘=文化專門記者 gustav@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