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用千裏眼看到的細小顆粒物的真面目

Posted March. 28, 2020 08:00   

Updated March. 28, 2020 08:00

한국어

  1854年,英國倫敦因不明原因的疾病死亡了無數人。當時人們相信空氣是傳染病的原因的“器官說(Miasma Theory)”。將汙染的空氣描述成惡靈的當時圖景,體現了人們對傳染病病因的認識。但是切斷與患者的空氣接觸的傳染病解決方案並沒有收到什麽效果。

 當整個城市因傳染病陷入絕望時,當時還是醫生的約翰·斯諾站了出來。他在地圖上標註了感染傳染病的患者,發現他們以飲用水源為中心分布。由於當時的技術無法確認霍亂病菌,因此這種努力接近於盲目和徒勞的行為。但是他沒有放棄抓住的頭緒。反而是冒著生命危險到患傳染病的病人家中,確認是否喝了可疑的飲用水源的水,隨著地圖上的標識越加增加,他確信飲用水源與傳染病的關系就越大。

 這就是“病因論(Etiology)”,即通過水而不是空氣也可能會發生傳染病。該事件被認為是現代醫學的誕生,其背景是數據。生活在數據洪水中、體驗著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能的我們,從親自用腳跑路來收集數據、動手標記的約翰·斯諾身上,甚至感覺到了異樣。但是斯諾的解決法雖然當時存在技術限制,但是將確認傳染病患者是否攝取飲用水得到的數據標記在地圖上,將其數據化後得出的結果。

 最近在我國也有比肩斯諾努力的新聞。正是依靠自主技術研制的環境與海洋觀測衛星“千裏眼2B”號成功進入靜止軌道。上個月19日在南美的法屬圭亞那宇宙中心發射的“千裏眼2B”號經過20多天的飛行,本月6日進入了目標靜止軌道,停留在高度35786公裏、東經128.25度上。由於靜止軌道衛星經常能夠觀測到地球上的同壹地點,因此它可以連續收集大氣的流向或氣象狀態,對監測和預測天氣變化有用。

 以查明細小顆粒物原因為使命發射的“千裏眼2B”號上,搭載了利用“超分光視頻”技術的超精密光學觀測設備,對物體對光線的反應波長信息進行了細分。通過這壹方法,每天可以測量8次導致細小顆粒物的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等20種大氣汙染物質的濃度。這為查明細小顆粒物問題的真面目奠定了基礎。

 正如多數專家所說,國內和國外原因都存在的細小顆粒物問題,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是現在可以掌握能夠查明國外細小顆粒物原因的數據,所以現在應該進壹步掌握國民實際呼吸位置的數據,向國民提供各地區準確的細小顆粒物信息和詳細預報。希望“千裏眼2B”號的發射不僅能查明細小顆粒物的成因,還能成為國內細小顆粒物預報發展和應對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