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戰爭的痛苦-貪欲的傷口,我們的心中依然隱隱作痛

戰爭的痛苦-貪欲的傷口,我們的心中依然隱隱作痛

Posted January. 24, 2019 07:35   

Updated January. 24, 2019 07:35

한국어

“是沙漠中的綠洲,還是民主的烏托邦?在深遠的北滿烏雲,一座我們無法想象的理想同胞村落建成,現在65號390多名同胞正沈浸在時斷時續的美夢中,窺視著美好的未來。......據了解,正在徘徊的內外可憐的同胞們都希望來此一起生活。”(《東亞日報》1933年10月10日刊第5版)

 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時期,本報稱其為‘同胞的手等待著的無限制的適農地(適合種莊稼的土地)’,獎勵遷居的北滿州獨立運動基地“倍達村”的準確位置和現在的樣子首次被披露。 村子建立已經100多年了。

 獨立紀念館獨立運動史研究所23日表示,作為學術調查團,自光復後首次於去年9月訪問倍達村並進行了調查。 進行現場調查的獨立運動研究所首席研究委員朴敏英(音)表示:“倍達村是李相卨(1870~1917年)和曹成煥(1875~1948年)等人為了開展獨立運動而建立的韓人村。該村坐落於距離哈爾濱東北方700公裏外的中-俄國境黑龍江邊的偏僻之處,與其重要性相比,是不太受關註的代表性獨立運動根據地”

 據朴研究委員介紹,倍達村是與北間島龍井和西間島三源浦、北滿洲密山等並肩的獨立運動基地。 這裏也是滿洲、沿海州韓人村中最北邊的村莊。現行政區域位於中國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烏雲鎮一帶。

 倍達村自建設以來先後搬遷過兩次。據本報當時報道,100余戶同胞於1916年3月移居到烏拉幹,開始開墾荒地,建立學校。1920年大韓獨立軍總裁代理金赫在1921年給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務總理申圭植的信中寫道,“有兩百多戶韓人農戶人家,成立了士官學校,畢業士官有200多人。。”

 更重要的是,這裏是活躍在沿海州的獨立軍團血誠團(全稱大韓愛國青年血誠團)的根據地。血誠團團長金國楚於1920年11月28日將所在地命名為“烏雲縣倍達屯”。遺憾的是,這個當時村莊今天的位置在這次調查中沒有得到證實。

 倍達村於1921年1月遭到馬賊群襲擊後遷至烏雲縣,並重新建設。1922年,在倍達村呆了近一年的李雨錫說:“馬賊有200多人,我們學生只有30人,但和馬賊戰鬥了10多天。”樸研究委員介紹當地風景說:“位置是今天烏雲鎮下屬舊城村西側1公裏的外圍。現在只留下了中國人墓地,韓國人生活過的痕跡十分慘淡,什麽都沒有留下。”

 1928年夏天,倍達村在黑龍江泛濫的大洪水中失去房屋和田地後,再次遷往“烏雲驛東南(今烏雲鎮東南街市郊區)。本報訊“不光如此,1931年9月18日的事變讓他們再次陷入死亡邊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滿洲事變讓同胞陷入危險之中。1933年,本報介紹的倍達村就是這裏。 詩歌家曾在倍達村生活過的旅中同胞劉玉子(77歲)在研究所的調查中說,“原來這裏是有著80多戶韓人農戶的村子,但光復後逐漸分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全部離開,之後中國人住進了這裏。”

 朴研究委員解釋說:“臨時政府報紙《獨立新聞》還報道了倍達村建立韓人學校的消息。在倍達村出現的實業會、農民會等也是獨立運動的捷徑。”


趙鍾燁 jjj@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