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劉備之死

Posted January. 08, 2019 07:40   

Updated January. 08, 2019 07:40

한국어

1569年(宣祖2年)《宣祖實錄》中記載,宣祖也讀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在朝鮮時代也受到了如此廣泛的歡迎。到目前為止,已發掘的朝鮮版本多達200多種。

小說《三國演義》中既提到陣法,也充滿了奇謀妙算,但並不是戰術說明。像電影壹樣抓住特定場面,讓人心跳加速。那麽,在正史《三國誌》中,有沒有了解實際戰鬥情況或戰術的內容?遺憾的是,並沒有。成為《三國演義》的狂熱粉絲,有時候會因為對名人和戰鬥的歷史性真實而好奇,可惜的是,正史《三國誌》並沒有多少讓人過癮的內容。

這種令人好奇的戰鬥之壹就是導致劉備死亡的夷陵之戰的真相。劉備以懲戒關羽之死、奪回荊州為目的,發動大軍進攻吳國。對蜀漢來說,這是打破三國平衡,期待三國爭霸戰逆轉的乾坤壹擲的關鍵壹戰。

這時吳國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天才陸遜,大敗劉備軍。劉備軍的敗因是陸軍與水軍的合作不足,據說是由此帶來的補給難題和陸軍過多而復雜的軍營布陣方式。魏王曹丕聽到劉備軍的布陣後預言道:“劉備不懂兵法。必敗無疑。”

沒有更多的信息,讓人郁悶不已,但劉備卻不是完全不懂軍事的人物。原因可能是蜀軍的復雜組成和內部情況。負責守軍的黃權是儒將的舊臣,因此牽制他,導致陸軍超負荷運轉。總之,劉備自有其迫不得已的理由。但所有軍隊失敗都有各自的原因。那是我的事,不是敵人的事。敵人不利用也不理解那個弱點。

安保、外交、經營要經常站在敵人的立場上進行考慮,並反映到戰略中,不能只提出自己的情況,將其合理化。我的情況之壹就是政治理論。偉大的將軍們往往不是因為戰術,而是因為政治理論而失敗。但為什麽這種失誤也會在歷史上被無限重復。 歷史學家


申武慶記者 yes@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