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比暴風更堅強的意誌

Posted August. 02, 2018 07:11   

Updated August. 02, 2018 07:11

한국어

風雪交加的海面上,漂浮著壹艘小小的蒸汽機船,險象環生。畫家用狂放和迅速的筆觸,生動地描繪了狂風和波濤好象要把小船吞噬掉的緊急狀況。這是被稱為英國國民畫家的威廉·特納晚年的畫作。威廉·特納為什麽能夠如此生動地描繪出風雪交加的大海呢?

威廉·特納是貧困的理發師的兒子,從小就表現出繪畫的天賦。特納15歲時參加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的展覽,24歲時當選為皇家美術學院的準會員,32歲成為那裏的教授,其繪畫實力很早就獲得了承認,得到了作為畫家的最高榮譽。但是當這幅畫在1842年展出時,卻遭到了嚴酷的批評。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早已習慣於寫實性風景畫中那些形態不明的“暴風雪”,對於他們而而言,特納的作品完全是壹種沖擊。有些評論家諷刺地稱之為“肥皂泡和灰泥混在壹起的疙瘩。”年輕評論家約翰·魯斯金的看法不同。他在1843年撰寫的《近代畫家論》中寫道:“大海的波動、霧、光,是迄今為止繪制在帆布上的最雄偉的作品”,極力稱贊這幅畫。事實上,《暴風雪》是以畫家親身經歷的遇險情況為基礎繪制的。

特納對那些指責自己的人如此回敬道:“這幅畫並不是為了得到理解而畫的,而是為了展示當時的狀況。為了觀察暴風,我讓船員們把我捆在桅桿上,在那裏整整四個小時的時間裏,我根本沒有指望能活下來。但是,只要能做到,我就要把它記錄下來,這個想法讓我心情激動。”

當時他六十九歲。在攸關生死的緊迫狀況下,他清楚地意識到了畫家的任務。特納的畫作之所以直到今天依舊感人,是因為他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功,為了創新藝術而不斷地挑戰和實驗,所以才會有這種成果。 美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