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欲望三角

Posted November. 07, 2015 07:30   

한국어

在出版市場上,不時有“搶購”、“暢銷書排名人為操縱”等爭議冒出來。即使使用不正當的手段,也要排上暢銷書的名單,因為相信只有這樣才可以大幅增加銷售數量。據出版業界人士說,暢銷書的名號要比廣告更能刺激讀者的購買欲望。賣得好的商品會賣得更好,這一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社會性證據法則。

韓國社會中“隨大流”和跟風現象尤其嚴重,但模仿他人的趣向和欲望是現代社會的特徵。電視廣告中顯現金秀賢使用的電飯煲和全智賢喝的啤酒,以刺激大眾消費欲望,便是這個原因。將這種人類欲望的結構用“欲望三角”理論進行系統性分析的,是法國思想家勒內•基拉爾(1923~2015),他於4日在美國去世。

最初作為文學評論家的基拉爾,後來在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各個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評價為“人文學界的新達爾文”。他雖然在美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但在2005年,他被稱為“不朽的40人”,成為深受國民尊敬的法蘭西學術院的院士。他通過小說分析,得出了“我們想要的,實際上不過是抄襲的他人的欲望”的結論。例如,在小說《包法利夫人》中,憧憬上流社會的艾瑪的欲望並不是自然發生的,只不過是模仿了青春期讀過的三流小說主人公的欲望而已。

父母不管孩子的天性如何,強迫他們成為醫生或律師,這大多也是由於“模仿欲望”而導致的情形。“欲望三角”最可怕的是,自己在模仿他人的欲望中生活而不自知。根據基拉爾的理論,人類在爭先恐後地模仿他人欲望的過程中,會積累嫉妒和仇恨等集團性壓力,之後會通過將社會弱勢群體作為不相干的犧牲品來消解。通過社交媒體窺視他人的欲望已經成為稀鬆平常的事情。正如流行歌曲中所唱的,“好像是‘我的’的我的,其實不是我的”,這是一個需要練習避免陷溺於這種欲望的時代。



高美錫 評論員 mskoh119@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