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監視與處罰

Posted February. 03, 2015 07:23   

한국어

“爸爸,我真的不想去幼兒園。”

就在幾天前,30個月大的兒子向記者這麽說。此前,兒子說的大部分言語都是“啵樂樂”、“糖果”等簡短的語句……不知有多麽迫切才會說出如此長的壹句話。那壹刻心臟仿佛停止了跳動。要不要馬上去找幼兒園理論。算了,還是應該先搜集證據。幼兒園有沒有安裝監控?突然間,頭腦變得復雜起來。

靜下心來,開始查找報紙上刊登的虐童核查清單。首先,孩子身上並沒有傷痕。詢問為何不願意去幼兒園,孩子只說“害怕。”專家們為了防止二次迫害,勸導父母們不要直接提問“挨打了嗎?”這種問題,但是事情攤到自己頭上,還是沒有忍住問了句“老師打妳嗎?”孩子的反應正如專家們的預料,回避了這個問題的回答。

不顧妻子說再過幾天看看的建議和阻攔,第二天還是帶著兒子找到了幼兒園。記者是想仔細觀察壹下兒子和老師初次面對面的那壹刻。

可是眼睛見到的壹幕卻超出了想象。孩子毫無猶豫地跑向老師。壹臉喜悅得表情,甚至比在家看到下班回家的爸爸還要開心,那壹刻甚至產生了壹股背叛的感覺。

跟老師詳細說了壹遍孩子的問題。老師說新來了壹位小朋友經常大聲叫嚷,孩子們被嚇到或嚇哭的事情時常發生。在沒有確認事情原委的情況下,盲目懷疑老師實在是覺得抱歉。

仁川K幼兒園教師虐童視頻曝光之後,已經過去了3周。而國民的怒火卻不見消退。那種怒火轉到了強烈的呼籲,呼籲必須要提高對幼兒園的監視和處罰力度。政府也接連幾天推出了相關的對策,媒體也已經進行了多天的後續報道。

然而,這次經歷兒子的事件之後,想法很多。正如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說,監視和提高處罰力度能否真正解決問題。那些為了消除國民怒火而急速推出的各類政策,不知是否會引發其他的問題。

尤其覺得只顧盲目推行監控攝像頭設置的義務化,而對相關視頻的瀏覽程序缺乏必要的思考。目前,監控攝像頭的設置率僅為21%,卻依然未能阻止虐童視頻在網上大肆流傳。如果日後對相關的瀏覽條件等有關程序不進行徹底的管理,將會引發嚴重的後遺癥。

憤怒有時候會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積極動力。但壹旦過了頭,就變成了毒瘤。也許每次出現這種虐童視頻時,我們都會非常憤怒,而對虐童問題本身卻會變得麻木。就好像世越號事故發生之後仍舊在持續的不安全感壹樣。

記者決定相信幼兒園的老師,心中帶著期待,希望比監視和處罰更強有力的是信賴與溝通。只要常去找老師進行溝通,老師也許在生氣的時候會再多考慮壹下。聽說家人、區域社會、自願者自由進出的美國幼兒園裏很少出現虐童事件。記者想在下班的時候帶著對懷疑老師的歉意,去買張卡片送給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