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白塔派的故事

Posted January. 12, 2015 08:19   

한국어

如果說現在的首爾市中心有南山送信塔,18世紀的朝鮮則有過白塔。白塔是指首爾鐘路3街塔谷公園的圓覺寺址十層石塔(韓國第二號國寶)。謀殺端宗登上寶座的世祖皈依佛門時建造了圓覺寺。十層石塔由大理石建造而非常用的花崗巖故被稱作白塔。白塔在沒有高層建築的朝鮮時代聳立於漢陽的中心而很有可能被當做地標。

▷正祖執政的18世紀後期,因商、工業發達而迅速掘起的都城裏曾有壹群年輕學者。這些年輕學者包括在白塔周圍塔古居住的樸趾源、李德懋、柳得恭、徐常修以及居住在南山山腳下的洪大容、樸齊家、白東秀等人。饑餓與貧窮未能阻止他們在連接漢陽南北側的水標橋上來來往往並建立超越階級、身份與年齡的友誼。想象壹下在徐常修的舍廊房中玄琴大師洪大容在壹旁彈奏玄琴,李德懋則在壹旁吟詩的場景。

▷他們並未止步於吟詩賞月而是用嶄新的視角探討世界為國家帶來變革。“白塔派”被稱為朝鮮實學者中的北學派。200多年前,他們試圖用“利用厚生”的視角看待世界而非朝鮮當時的主流思想-性理學。而關於“年輕的他們”的故事將在首爾歷史博物館“吹自塔古的風-白塔派的故事”展上娓娓道來。

▷正祖發現了在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過後的文化自信感復蘇期便開始萌生的白塔派。正祖為了利用新思潮牽制既得利益集團老論派便通過奎章閣錄用了許多白塔派人士。但由於在當時過於激進的思想白塔派引起了正祖的懷疑,而後正祖突然死亡終究未能讓白塔派的夢想成真。不管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變革始終由自由的年輕人所主導而非既得利益集團。歷史正因為有了這些夢想變革、挑戰並失敗共存的青年壹代才得以發展。

鄭承姬 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