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佛學中的二流子,尋找真佛學

Posted May. 03, 2014 06:58   

한국어

有句話叫做如是我聞,這是記錄釋迦摩尼語錄的佛教經典中出現的壹句話。最初用梵語記錄佛教經典“evam mayā śrutam”意思是“我是這樣聽說的”。與儒教經典的“孔子曰”和“子曰”是否壹樣。

為什麽經典以這樣的話開始呢?最初佛陀的說法是以背誦的方式傳承的。所以壹段時間之後就要校對壹下每個人背誦的內容是否正確。佛陀圓寂後的200多年間進行了4次結集。所以那些背誦佛經傳承經典的高僧就會說“我是這麽聽說的”。

和其他宗教壹樣,佛教也非常重視創始人的話語。佛陀33歲得到這些領悟,花了近50年時間推廣自己的說法,全是以背誦的方式傳承,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也就分成了不同的種類。基督教新約聖經中,記錄耶穌行跡的福音書只有四五種,但是漢語翻譯的佛經,所有10部中,只其中的壹部阿含部(直接記錄佛陀說法的最原始經典)就達到了2000多種。10部佛教經典分為記錄佛陀說法的經藏,記錄佛陀規定的戒律的律藏,在整理佛陀語錄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的派別理論,整理這些理論的論藏。

記得《西遊記》中的三藏法師嗎?他的原型是唐代時期編寫“大唐西域記”的高僧玄奘。但是三藏法師並不是固有名詞而是敬稱。是指對經、律、論全部通曉的高僧。百濟時期對儒教的5個經典全部通曉的儒學學者尊稱為五經博士,和這個壹樣。

原來佛教重視大師的話和對他的解釋。韓國進入朝鮮時期傳統的宗教淡化了。即主要強調經典學習和激烈的倫理鬥爭。但是在以強調直觀領悟的仙佛教為主的韓國佛教中,產生了這樣的理論性的傳統。

雖然出生在信佛的家庭中,曾經認為“佛教的水準和小區米酒店的奶奶差不多”的作家(40歲),31歲的時候為了學習佛教再次進入大學。不愛去國外留學,選擇了韓國國內只有4個的佛學系。但是在那裏只是不斷強調常理和其他佛教碰撞時的沖擊和驚愕,最後選擇進入日本東京的印度哲學-佛學系研究生院中,7年間壹直邊學習梵語和藏語壹邊潛心研究佛教。

這樣看作者像是壹位非常善知識人士其實並非如此。他說著壹口慶尚道方言,根據只是表面上理解佛教的讀者們的接受程度,做了壹番解釋。打算就這樣作為壹個二流子舒適地生活下去,所以進入了佛學系,不用說漢語了,還學習了梵語、巴萊語、藏語、日語,這樣自己就可以說不同的語言。說到佛教,最先想起的不是印度或是中國和韓國的學者,而是歐洲和日本的學者在佛教方面很有研究。

還解釋了像小乘和大乘,唯識佛教和中觀佛教,教宗和禪宗這樣很多佛教用語和概念的起源和變遷過程。表哥曾是愛惹事的問題兒童,為了見到聖賢大師壹周期間,每天拜3000次,成為壹個書呆子考入了首爾大學法學院後,變成了僧侶。還加入了這樣有趣的實事,使得很多人看到這本書之後就會壹直看下去。

這本書並不是想立身成名的“假佛教”,“真佛教”是指體現緊密的邏輯和為他人自我犧牲的慈悲的倫理,這本書就是想勸告那些想要體會真佛學道理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