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外交舞臺上濫用“No”

Posted February. 11, 2014 05:09   

한국어

“軍人說‘No(不)’的時候就是 No,說‘Yes(是)’的時候就是是。如果說‘Maybe(或許)’,就不是軍人。但是外交官說‘Yes’就是 Maybe,說‘Maybe’就是No。說No就不是外交官。”

這是在外交的世界成為熱門話題的警句。這句話說明了小心接近對方的外交官的說法方式。但在經常召開首腦會議的國際外交舞臺,經常出現了“No”或者比這更嚴重的用詞。

日本總理安倍晉三在去年末參拜靖國神社後駐日美國大使館發表了表示“失望(disappointment)”的聲明。高層外交官—駐海外中國大使40多名在全世界對安倍總理進行了指責。

只能用“國粹主義”來描寫的安倍總理的單方面行為正在三天兩頭地出現。該如何看待安倍總理的行為?首先,最大的背景可能是東北亞國際秩序的急劇變化這壹環境要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東北亞的國際秩序壹直維持了“維持現狀的框架”。這不是韓國、中國、日本所希望的,也不是明文規定的,但是用默認型協議遵守了這個框架。這樣的“現狀維持”是壹種裝置,維持壹定的和平狀態。韓中日3國成長為引導世界經濟的牽引車也是以這種環境為基礎的。為了解決朝鮮核問題,能在6方會談上聚集意見也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秩序。

這樣的框架因為2012年日本將尖閣列島(中文名:釣魚島)國有化、去年11月中國在東中國海壹帶發表防空識別區域(ADIZ),處於被打破的危機。

亨利‧基辛格博士在著作《恢復的世界》中表示:“古典意義上的外交—用協商調整差距的行為只適用於具有‘正統性’的國際秩序。”雖然其性質是默認型協議,但東北亞的現有秩序是擁有正統性的。如果日本和中國提出打破這個框架的新秩序,傳統意義上的外交就會失去效果。從這壹點來看,中日兩國可以被包括到基辛格博士規定為打破現有秩序的勢力—“膨脹性(acquisitive)國家”的範疇。

現在很難判斷存在這些膨脹性勢力的東北亞是否會維持現有秩序,或是出現變革性的情況。明確的是,將很難回到過去。在具有對安倍政權的中途評價性格的東京道知事選舉(9日)中,前厚生勞動相舛添要壹獲得了勝利,安倍總理的右傾行為持續下去的可能性也加大了。

那麽,為了解決這壹看不到出口的東北亞難題,該做什麽樣的工作?

對於正在形成國際地位的岸北總理的行為,只會感情用事、接受中國擠入韓日關系縫隙的“好意”,從長期來看,這些對韓國的外交不會有幫助。在形成新秩序的時期,需要有新的接近方法。

由韓國、中國、日本等相關國家及建立“回歸亞洲 (Pivot to Asia)”戰略的美國參與,打造用對話解決新秩序問題的協議體該如何? 比起發言後對工作者施壓的首腦之間的外交,讓習慣“Yes”的外交官負責建立新框架的“創造性”外交場合,會不會比發生沖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