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50年前離開到德國的他們

Posted November. 16, 2013 05:32   

한국어

1963年12月21日,123名韓國人離開了金浦機場。他們是被派遣到當時稱爲西德的派獨礦工1陣。他們乘坐的飛機裏還壹同乘坐了帶領公務員經濟計劃院事務官李昌濟、東亞日報特派記者盧相宇。雖然最近不會使用礦員壹詞,但要感受時代氛圍,礦工這個詞語會更顯自然。

以他們爲開始到1977年爲止,有7900多名礦工和1萬1100多名護士到了人不生地不熟的德國。爲掙錢而報名的人當中也有很多名牌大學畢業生或中退者。爲體現壹個從未當過的礦工樣子,把蜂窩煤擦在手掌上弄得又粗糙又黑的故事,至今聽到還仍然感到心酸。

那個時期的韓國在120多個聯合國會員國當中,是個人國民所得在最低下位次的國家。雖然大學生的社會地位較高,但大學畢業後也很難在企業找到工作。要在地下1000m異國土地上的煤礦下挖煤或要給在醫院死去的人擦拭屍體,高學曆者也依舊跳入競爭的原因只有壹個,那是因爲出生在壹個貧窮國家裏。即使個人能力超出,但國家軟弱貧窮就不能受到應有的禮遇,這是從古至今都沒有改變過。

礦工和護士派獨是8‧15光複以後,韓國人大規模海外進軍的首個事例。他們掙來的錢,對1美元也充足的韓國經濟來說是個久旱逢甘雨的事情。派獨礦工總聯合會2009年出版的“派獨礦工白皮書”中表現爲“掙外彙的第壹鏟”。接著到越南和中東的國軍將士和工人們的彙款也對經濟發展做了貢獻。

1960年代初期,80美元內外的韓國個人國民所得,在1978年突破了1000美元。徘徊著每年1億美元的出口,在派獨最後壹年的1977年超越了100億美元。以1960~1970年代跳躍爲基礎,韓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獨立國家當中,如果除新加坡這樣小規模國家,幾乎唯壹地到達了發達國家的門前。雖然有過政治性曲折,但在曆史的巨大潮流方面看,在過去半個世紀的期間,大韓民國走過來的道路是很難在世上找到前例的自豪的記錄。

在産業化時代去過德國、越南、中東國家的年輕的韓國人如今已經是50~70歲的人。從低谷的落後國家,經過中等發達國家,直到發達國家初入,他們用頭腦和身體都經曆過這個現代史,因此他們有著強烈的個人同國家著想的心情。也是阻止了在實現經濟産業化和政治性民主化後,在我國社會壹角出現的退行性左傾化的主角。陷入黑暗的熱情,作踐大韓民國成就的人們也很難會否認他們的貢獻。我想稱50歲以上的韓國人爲“偉大的世代”。

壹個月後就迎來派獨礦工1陣離開韓國50周年。希望能成爲回顧前輩們爲了不給後人留下貧窮的痛苦而在過去半個世紀期間留下了鮮血和眼淚的契機。在礦工1陣離開金浦機場後的次月21日前後,如果樸槿惠總統或鄭烘原總理能評價派獨50年的曆史性意義並標明感謝之意就業件不錯的事情。雖然時代改變,但相信在那個時期爲讓國民、政府、企業逃出貧困而努力的那個精神,在把進入發達國家放在眼前的這個時點上打開陷入低成長泥潭的憋悶現實上也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