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誰來監視監視者

Posted July. 11, 2013 06:04   

한국어

電影“全民公敵”開頭的場景就是漂浮在地球上的衛星監視地面上人們的壹舉壹動。被卷進陰謀的主人公律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情報機關追擊。金融交易被中斷、手機被跟蹤。國家安保局(NSA)追捕主人公的理由是NSA暗殺了反對竊聽允許法案的上院議員,但是偶然拍下該場景的影像被送到了主人公手裏。斯諾登的曝光意味著這樣的情況不僅是電影裏的場面,還有可能是現實中的故事。

美國情報機關中,中央情報局(CIA)雖然很有名,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其實具有更大權利的是NSA。NSA涉及到在地球上方來來往往的所有信息情報(信號情報),但是其本身卻非常鮮爲人知。甚至有玩笑稱NSA就是“沒有這樣的機關(No Such Agency)”的縮寫。有線無線通信和暗號化的外交電文、放射線信號等所有信號都能在這裏捕捉到。斯諾登曝光說,NSA通過名爲“棱柱”的系統從谷歌、face book、蘋果、youtube等搜集了沒有犯罪嫌疑的普通使用者的電子郵件、通話內容、圖片、影像等。每天的竊聽次數達到了30億件,可以說沒人能逃過監視網。我們是跟真正的“大哥”生活在壹起。

前任CIA職員兼NSA簽約公司職員的斯諾登因爲覺得“不能生活在所有的行動、活動、感情表現都被記錄的世界上”,才決定曝光監視體系。NSA的竊聽在9‧11恐怖襲擊以後開始的這壹點表示,情報搜集的目的是預防恐怖襲擊。

情報機關出身的斯諾登不可能不知道國家安保的重要性,但是他相信爲國家安保的竊聽不應該由國家進行許可,而是應該由大衆進行判斷。但是公開的情報會失去作爲情報的價值,因此也不能說斯諾登的想法是對的。實際上在他曝光以後,基地組織改變了通信訊號等,他的行動正在付出昂貴的代價。

在我國,對于在學校、停車場、街頭設置監控電視的問題,贊成的輿論遠高于反對的意見。對沒有犯罪的安全世界的期望,讓人們甯願承受著私生活被侵害。國家安保和私生活之間哪種價值應該是優先,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絕對的基准,而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和人們的認識發生變化。

問題是不能保障情報機關的情報只用于原來的目的。NSA涉嫌把過去通過Echelon系統收集到的情報利用在盜取其他國家的尖端産業技術或協商上。就算可以容忍情報機關除了安保,還爲了國家的經濟利益收集情報。可是實際上這樣的情報在很多情況下被利用在個人和政權的利益上,而不是國家利益。

私生活的秘密和自由明顯是重要的價值,但是在不能壹個人生活的世界上,不能把這個當作是絕對的基准。斯諾登沒考慮到的壹點是,現代人在世界上生活時感到的不安和恐怖已經達到可以蓋過私生活侵害。雖然很多人對斯諾登議論紛紛,討論他是不可救藥的小孩子還是充滿正義感的熱血青年,但是提醒不接受監視的權利機關隨時能走上錯誤的道路是具有意義的行爲。“誰來監視監視者(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es)”的拉丁語命題不僅對NSA,對因爲介入選舉和西海北方限界線(NLL)發言錄的公開,處于爭議中心的我國的國家情報院也是仍然有效的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