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意大利制造(Made in Italy)

Posted June. 14, 2013 04:41   

한국어

上周曾去了趟意大利。10余年以後重新拜訪的羅馬帝國仍然風采依舊。都市間密集的仿若文化遺産的食材,清新的葡萄莊園與濃郁的橄榄香…… 如同跳蚤市場壹樣人頭攢動的梵蒂岡博物館似乎也在展示著觀光大國的威容,實在令人羨慕。

而且還沒有碰到惡名昭彰的小偷,對于遊客來說真是滿分的遊覽。但是不知爲何又有著不可名狀的異樣感。難道是因爲6月本應炫耀豔陽的這裏受到氣候異常的影響天氣變得像英國壹樣善變的緣故嗎?回來以後也好久未能適應時差。

疑問在我偶然翻看壹本書時得到了解答。今年年初發刊的“2033未來世界史(人文主義)”中有壹段將歐洲用壹個詞語進行了描述。“老大陸”。是啊,意大利,噢不,歐洲已經老了。

在那裏得到了這種印象並不是因爲許多進入補修工程的文化遺産。事實上,不論是羅馬還是佛羅倫薩都有著被防雨布罩著的建築。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是嗎。陳舊了就需要保養,出現問題了就需要修補。雖然有些遺憾,但這些都可以視爲壹種充滿情感的文化遺産。

問題在于人。不論到哪都充滿了移民者。從非洲、印度或是中東等地區來到的人們占領了街道。而且他們中多數人都非常年輕。與其相反,“原始的”意大利人卻奇怪的多數是中年以上。阿西西或是五漁村這樣的小鎮也不例外。

根據未來世界史,這些並不能果斷認爲是因爲外地人的緣故。1950年歐洲雖然占據了世界20%的人口,但是到了2013年這壹比重卻在下降。到了2030年,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也將在20年以後由2010年的17%增加到25%。有趣的是,預計那時意大利或是法國的人口將多少有所增加、因爲流入人口要比流出人口多。

說實話,並沒有貶低移民的意思。爲了生計而不得不離開祖國到異國他鄉生活的他們該會是什麽樣的心情。在公交車上有過短暫交談的埃塞俄比亞難民雖然衣著簡陋,但是卻是壹位神采奕奕的英俊青年。坐在地上擺著地攤的他們也仍然堂堂正正而十分親切。

問題在于原住民們的態度。不管是難民還是什麽,只要定居于那片土地上,他們都是相同的社會組成人員。並不可能置之不顧于街頭。況且歐洲本身不也正經曆著缺乏年輕勞動力的難處嗎。要不論出身與膚色向他們提供平等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哪怕使他們掙到錢回國而不成爲社會閑散人員帶來危害。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要執著與“Made in…”,現在是應該與“Made by”的世界對比的時候了。蒼老的韓國不知爲何使人憂傷。ray@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