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點評】白頭大幹生態通道的獐子

Posted January. 09, 2013 03:08   

한국어

獐子身體的毛色為黃褐色,屬小型偶蹄類食草動物。雌鹿的特點是沒有角,而且其彎曲斷角的犬齒十分發達。獐子主要在我國井岡山五臺山雪嶽山為中心的韓半島頸部——白頭大幹棲息。它們主要以2~4只為單位群居,並以留下排泄物或剝樹皮的方式劃領地。它們通常不會離開原有的棲息地,擁有特有的“歸巢性”。

▷去年年末,我們通過分析白頭大幹梨花嶺設置的(CC)TV內容,有幸發現了獐子們遷移的情形。雪地到處是獐子的排泄物和腳印。它們的出現意味著此處生態的“回歸”。起初,我們還擔心陡峭的生態通道或阻礙動物的遷移,但最終還是看到了獐子回家的溫馨畫面。1925年,日本帝國主義以修公路的名義“切斷”了位於白頭大幹主線的梨花嶺(海拔548米)。去年11月,政府為恢復其原貌,耗費48億韓元。87年以來,忠北槐山郡延豐面主真理和慶北聞慶市聞慶邑首次以隧道連接,並在上方建起了長80米,寬50米的生態通道。除了梨花嶺,我們還會對白頭大幹“被切斷”的其他12處進行復原工作。

▷生態通道是為野生動物在不越車道的情況下“回”到棲息地所建造的通道。這些野生動物“遷移的通道”主要以人造和植被構成。據維基百科介紹,法國(1950年)才是最初設置生態通道的國家。此後,德國、瑞士、法國等歐洲國家為保護野生動物的生態,建造隧道及陸橋形態的生態通道。荷蘭甚至有長達800米的生態通路。韓國1998年首次在智異山設立了生態通道。人類的生活變得寬裕,就開始考慮動物的生活了。

▷“路殺(roadkill)”就是指野生動物在馬路上被“撞死”的情況。據韓國道路公司調查,2004年至2008年以來,在中陽線、中部線、湖南線等高速公路共發生1600多件roadkill。其中,獐子的數量最多,占58%。生態通道不僅保護環境,還能遏制“動物撞車”導致的人員傷亡。人類的開發野心,使野生動物不斷失去其棲息地。建造生態通路是人類對自然最起碼的尊重。

評論員:高美錫 mskoh119@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