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論】難道國內的大學就不能培養“全球性的人才”嗎

【社論】難道國內的大學就不能培養“全球性的人才”嗎

Posted May. 17, 2010 03:08   

한국어

上月,韓華集團會長金升淵面向在美國4大都市24所大學和研究生院就讀的韓國學生舉行了招聘會。金會長向哈佛、耶魯、MT、斯坦福等美國優秀大學的在校生說明了韓華集團的全球發展戰略,力勸他們就職于韓華集團。鬥山集團會長朴容晚親自主管每年11月份在紐約舉行的招聘會。三星、LG、現代汽車等國內大企業的CEO們也為了招到海外優秀的人才而親自奔赴海外。

步入全球性企業行列的大企業們也切實感到了全球性人才的必要性。企業的未來發展要看企業擁有多少全球性人才。這一點也不為過。據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透露,在國內的大學很難找到能夠與全球企業一決高下的全球性人才。

去年,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表了2009年度《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這份報告共對全球57個經濟體進行了競爭力排名,韓國排第27位。但是,與大學教育相關的指標卻跌至第50位。雖然我國高等教育的修學率位居第4位,但是大學教育的社會契合度則位居第51位。而且,供應合格工程師的水準也位居第50位。擠進世界大學200強的韓國大學分別是,首爾大學(第47位)、韓國科學技術院(第69位)、浦項工科大學(第134位)。然而,香港和新加坡則有多所大學進入第20∼30位。

日本、中國、新加坡、迪拜等國家為了提高大學水準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紛紛吸引世界優秀大學在本國設立分校。新加坡和迪拜尤為賣力,不分盈利或非盈利學校,積極地吸引知名大學。可是,我國只承認非盈利學校。因此,各大知名大學都因無法匯送利潤為由,拒絕在我國設立分校。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勸說我國應當通過競爭和脫離管制,提高大學的品質。

國內的大學沒能培養出足夠的全球性人才。只有外國大學入住我國,與國內的大學展開激烈的競爭,才能使國內的大學變強。

不管是國內的大學,還是國外的知名大學,只要能在國內培養全球性人才,就能減少教育服務赤字,緩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也能減少為了將幼小的子女送到海外留學而忍受“離散家庭”和“家庭破壞”的“大雁爸爸”們的悲劇。

然而,政府的教育政策卻與培養全球性人才逆道而行。不僅嚴格管制培養全球性人才的外國語高中,甚至還要將其與自律型私立高中進行合併。教育政策的焦點放在阻止學生學習、抑制課外教育上。似乎,這一教育政策落後于盧武鉉政府時期的教育均衡政策。政府應當放眼未來,更加果斷的開放教育,進行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