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東亞游泳大賽和東亞馬拉松大賽是韓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

東亞游泳大賽和東亞馬拉松大賽是韓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徵

Posted March. 29, 2007 07:50   

한국어

2001年4月24日,在釜山社稷室內游泳館舉行了第73屆東亞游泳大賽。參加小學部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賽的道成小學(音譯)12歲的少年以1分00秒65的成績摘得了金牌。第二天在200米自由泳上他也以2分09秒65的成績再次問鼎。

少年在度過了3年的空白期之後,大青初中(音譯)3年級的他在2004年的東亞游泳大賽上再次揚名。他參加200米自由泳(1分55秒23)和400米自由泳(4分05秒35)的比賽,登上了雙冠王。接著,在京畿高中1年級時的2005年大賽上刷新200米自由泳(1分50秒41)和400米自由泳(3分50秒37)的韓國紀錄,還被評爲大賽最佳選手,一舉躍升成爲了韓國泳壇的招牌明星。

在那之後過了2年。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的“游泳天才”朴泰桓(18歲,京畿高中3年級)25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第12屆世界游泳錦標賽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賽中創造3分44秒30的亞洲紀錄,成爲第一個在自由泳專案上奪得金牌的亞洲男選手之後,在27日的200米自由泳上同樣創下1分46秒73的亞洲紀錄,贏得了一枚銅牌。

樸泰桓在去年年末舉行的2006年多哈亞運會上,登上了三冠王(200米,400米,1500米)的寶座。

東亞游泳大賽的“母體”是1929年9月1日在京城帝大(首爾東崇洞)游泳館舉行的第1屆前朝鮮游泳大賽。與1923年創設的韓國最初女子綜合體育大賽的東亞網球大賽、1931年誕生的東亞馬拉松大賽一樣,是爲了給我們民族種下夢想和希望而成立的大賽。

東亞游泳大賽的問世給韓國的游泳界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每當大賽舉行的時候,全國的有實力的游泳選手和相關人士就會齊聚一堂,同年8月,朝鮮游泳俱樂部正式誕生。朝鮮游泳俱樂部是後來的朝鮮水上競技協會,1960年更名爲大韓游泳聯盟。

後來因日帝強佔期和6·25戰爭等給大賽的舉辦帶來了很多波折,但東亞游泳大賽長期以來依然不變地在延續著韓國游泳的脈搏。到1979年爲止,一直作爲全國男女學生水上競技大賽召開,從1980年開始改爲了東亞游泳大賽。

70年代的趙五連(55歲)和80年代的崔允喜(40歲)等都是通過該大賽被挖掘出來的名將。趙五連在1970年的曼谷亞運會和1974年的德黑蘭亞運會的男子400米和1500米自由泳上連續登上雙冠王,被稱爲了“亞洲的水狗。”崔允喜在1986年的首爾亞運會女子100米和200米仰泳上登上雙冠王,被稱爲“亞洲的人魚”。

1991年3月17日,在從首爾蠶室奧運會主賽場出發,環繞城南市雲中洞一周回來的42.195公里全程馬拉松賽道上舉行的第62屆東亞馬拉松大賽因兩位韓國馬拉松未來巨星的參加而引發了關注。這兩位選手就是同樣都是21歲的黃永祚和李鳳柱。他們與曾是當代最頂級選手的金在龍、李昌宇(均音譯)展開了競爭。當時黃永祚雖然是首次參加全程馬拉松比賽,但繼金在龍和李昌宇之後,以2小時12分35秒的在當時而言非常驚人的成績登上了第3位,而當時是第一次向全程馬拉松挑戰的李鳳柱則以2小時16分56秒排在第15位。

“馬拉松天才”黃永祚于同年在英國謝菲爾德舉行的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奪冠之後,在1992年的西班牙巴賽隆納奧運會上也奪得了金牌,一躍躋身到了世界級明星的行列。

“國民馬拉松選手”李鳳柱雖然屬於大器晚成型,但憑藉烏龜般的勤奮刻苦,得到了粉絲們長久的支援。他在1993年舉行的第64屆東亞馬拉松比賽上也僅列第12位,陷入低潮,但在同年12月的火奴魯魯馬拉松上奪得了冠軍,並在首次升格爲國際馬拉松大賽的第66屆東亞馬拉松比賽上奪冠,從而揚名世界。接著,李鳳柱在1996年的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獲得銀牌,在2001年世界最高權威的英國波斯頓馬拉松上奪得了冠軍。還實現了1998曼谷亞運會和2002年釜山亞運會兩連冠。

黃永祚在1996年年僅26歲時早早退役,但李鳳柱遵守了對粉絲的承諾——“我會一直跑到我能跑爲止。”李鳳柱在18日舉行的2007年首爾國際馬拉松暨第78屆東亞馬拉松大賽上,以對於馬拉松選手來說被稱爲“花甲”的37歲高齡,獲得2小時8分04秒的個人第三高紀錄奪得了冠軍,向國民傳達了“年齡不過是個數位而已”的資訊。

1931年3月21日,舉行了往返首爾光化門與泳登浦23.2公里的14.5英里(23.2公里)的長跑比賽。由高麗田徑會主辦,東亞日報和朝鮮體育會共同贊助的該大賽就是東亞馬拉松的先驅的“第1屆馬拉松賽跑大賽”。

在日帝強佔期時,馬拉松是緩解朝鮮人的悲憤,帶來希望的最高人氣的體育運動。東亞馬拉松大賽的誕生雖然也具有體育本質的意義,但提倡民族意識的使命感是其誕生的更大原因。

首屆比賽上,在參賽的14名選手中,養正高普的招牌選手金恩培(音譯)以1小時22分05奪得了冠軍。在1932年的第2屆比賽上,“奧運會的英雄”孫基禎登場。來自新義州的20歲的新秀孫基禎登上了第2位,到了第3屆比賽時,他戰勝了首爾長安的所有健將,登上了冠軍寶座。孫基禎以此爲基礎,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男子馬拉松比賽上,以2小時29分19秒的世界紀錄摘得桂冠,在世界各國面前重振了韓民族的氣勢。

東亞馬拉松再一次實現飛躍,給韓國馬拉松注入新力量是在1964年。從這時起,東亞馬拉松重新回到了從光化門出發,沿著京仁街道跑的全程馬拉松賽道,帶領韓國馬拉松進入了正式性的紀錄競爭時代。

從1927年馬鳳玉的3小時29分29秒到2000年李鳳柱的2小時7分20秒,20名馬拉松健將共28次刷新了韓國紀錄。其中,韓國紀錄僅在東亞馬拉松就誕生過10次。尤其是從轉換爲全程馬拉松的1964年開始,19次的韓國紀錄中,有10次是在東亞馬拉松比賽上創造的。

2003年改爲首爾國際馬拉松大賽的東亞馬拉松作爲有超過2萬名馬拉松高手參加的“慶典”,在爲韓國馬拉松供應養分。



梁鍾久 yjong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