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只有完全瞭解內陸國家尼泊爾的文化,醫療志願服務活動也才能真正做好,因此決定去學習。”
李根厚(72歲,前大韓神經精神醫學會會長)博士因爲對尼泊爾的由衷熱愛和對學習的熱切渴望,於本月3日到韓國數碼大學文化藝術學系就讀。
李根厚是還在擔任梨花女子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系教授的1982年帶領醫療志願服務團首次踏上了尼泊爾的土地。此後每年都會訪問尼泊爾一兩次,堅持進行醫療志願服務活動至今。起初,是因爲山好而前往了尼泊爾,但現在是因爲山和具有原始純樸品質的尼泊爾人好而去那裏。他在從梨花女子大學退休之後,曾經鄭重考慮過乾脆把家搬到尼泊爾,但由於牽挂在韓國的患者,而放棄了這個念頭。
“我雖然已經往返尼泊爾有25個年頭,但要想理解尼泊爾文化,當然應該從對文化藝術的基本知識開始體系性地掌握才行啊。如果沒有理論框架,就很難很好地瞭解文化。”
他與妻子前梨花女子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東瑗一起經營的(私)家庭學術環境(音譯,family academia,首爾鍾路區三清洞)辦公室裏,挂著很多幅尼泊爾畫家所畫的喜瑪拉雅山和包含尼泊爾街頭風景的畫。家庭學術環境正在展開在韓國宣傳尼泊爾的文化的活動。
李根厚打算在韓國數碼大學專攻文化藝術學,從而在介紹尼泊爾的文化上更加傾注力量。
“尼泊爾是菩薩誕生的地方,也是全世界的修道僧聚集的地方。還是擁有10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文化遺産的文化強國。並不是只有喜瑪拉雅山。我非常希望能夠爲了那些擁有像喜瑪拉雅山上的白雪一樣純樸心靈的尼泊爾人們,向外界介紹他們的文化,以此度過餘生。”
李根厚旺盛的求知欲從擔任教授時期開始就非常有名。他到梨花女子大學終身教育院講課時,總是上午講課,下午去聽弟子或後輩教授的課。這位精神神經領域的權威者來聽課,對講課的教授們來說,不能不是個很大的負擔。
“教授們都經常懇切地拜託我不要去聽他們的課。因爲感覺好像爲了我自己好而給別人帶去了困擾,所以選擇了不用直接面對講師也可以學習的韓國數碼大學。”
他從位於首爾鍾路區舊基洞的家,送孫女到位於鍾錄區嘉會洞的幼稚園的時候,經常會經過韓國數碼大學。李根厚報考了就業者招生考試,並順利通過。
李根厚從電腦還沒有向大衆普及的70年代中期開始就學習了電腦,因此通過互聯網聽課沒有任何難度。
“好像是在1973年吧,當時在梨花女子大學接受了教授研修。當時有一位講師說‘(不懂電腦的)諸位教授都是文盲’,這句話讓我受到很大的衝擊。從那時起,與弟子們一起努力學習電腦。”
他經常對教授弟子們說:“往後你們會成爲我的老師。”
“理論是持續變化的。在讀大學的時候,可以閱讀學術雜誌,並通過這樣那樣的途徑學習,但退休後就變得比較艱難。與其向陌生人求教,還不如找熟悉的弟子們去學習要好得多啊。”
在韓國數碼大學,今年也有很多像李根厚這樣求知欲很強的學生入學。在今年的4329名新生中,60%以上是就業者。專科大學以上學歷的人占53%,新生的平均年齡爲34.7歲。並且還通過特別錄取,有437名家庭主婦和49名殘疾人入學。2001年開校,目前有7000多人在該大學就讀,2007學年度前期入學儀式將於3日在首爾鍾路區桂洞校園舉行。
申水晶 crystal@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