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在聯合國工作的韓國人

Posted December. 16, 2006 08:03   

한국어

“日本、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巴基斯坦、德國、危地馬拉、津巴布韋、塞爾維亞與黑山、羅馬尼亞、喀麥隆、巴西……”

在紐約曼哈頓聯合國總部31樓軍控部,作爲專門職(Professional,以下簡稱P職級)工作的鄭坦(音譯,45歲)在被問到同事都來自哪些國家時,他屈指算了很久。軍控部P職級的30名工作人員來自20多個國家。在聯合國工作的職員的國籍竟如此之多。當然這也很正常,因爲成員國多達192個……

據外交通商部的統計,在包括聯合國的國際機構工作的韓國人共有245名。從明年1月1日開始由下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領導的聯合國總部也有22名來自韓國的職員。本報記者對在聯合國總部工作的4名韓國人進行採訪,直接傾聽了他們得以在國際機構工作的經由、收穫和悲喜。

從導彈專家到建築設計師

鄭坦工作的軍控部負責小型槍炮和反步兵地雷等傳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地區軍控、軍控會議的支援、秘書長的軍控業務的支援任務。鄭坦在其中還是WMD與導彈專家。

在美國從法學院畢業的車基浩(音譯,40歲)是位伊拉克專家。2003年面臨伊拉克戰爭,他曾代表聯合國訪問過伊拉克,之後擬定狀況報告書提交給了聯合國秘書長。

在宣傳部工作的徐錫民(音譯,35歲)是位宣傳專家。在大學專攻通訊專業的徐錫民負責向成員國傳達聯合國的業務,同時還對非洲等不發達國家宣傳聯合國的戰勝貧困活動。主要利用互聯網、電臺、電視等多種渠道。

在維和部隊工程技術部門工作的盧秀未(音譯,34歲)是位建築設計師。爲了向紛爭地區派遣維和部隊,包括宿舍需要準備很多設施,他就負責相關的支援業務。不久前他還爲了業務出差去了趟中國和義大利。

理解多樣的世界文化是基本條件

徐錫民說:“我在聯合國工作後,最關心的不是韓國,而是達爾富爾問題,所以具備國際性的視角是必需的。如果依然維持韓國式思考方式,去進行聯合國工作,生活會變得很疲憊。”

需要與多樣國籍的人一起度過很多時光的“特殊的工作環境”也是需要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的關鍵原因。鄭坦說:“還有來自生平第一次聽到的國家的人。由於是與擁有各種背景的人們在一個辦公室裏工作,因此首要的是需要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考方式。”並稱:“要能夠享受在國際性環境中生活,才能很好地適應聯合國。”

徐錫民稱:“在與具有各種背景的人們一起工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在辦公室中就會形成聯合國文化(UN culture)。就會認可大家雖然是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工作,但對某些問題,對方的觀點只能與我不同。”

車基浩說:“如果從根本上沒有對人類的熱愛與愛心,會對聯合國工作感到厭煩。”

通過在各國家實施聘用考試進行選拔

原本在民間企業工作的鄭坦於1995年通過了由聯合國主管,在各國家實施的聘用考試,從而開始在聯合國工作。該考試是以與聯合國預算負擔額相比,在聯合國工作的職員較少的國家的國民爲物件實施的考試。

徐錫民在聯合國擔任實習職員的時候,剛好在其領域産生了空缺,因此得以正式在聯合國工作。而經過實習職員正式在聯合國工作的事例非常罕見。

車基浩經過一番曲折才得以在聯合國工作。他說:“1992年雖然通過了各國家聘用考試,但由於沒有空出的職位,所以5年裏沒有任何消息,事實上已經放棄了在聯合國工作。因此在法學院就職,但突然出現了空職,因此開始在聯合國工作。”

盧秀未說:“在一次搜索互聯網的時候,偶然發現了聯合國選拔建築設計師的公告,在2002年通過了各國家聘用考試,2年後得到了正式通知。”並稱:“與像政務一樣的其他職種相比,反而是專攻工科系對進入聯合國工作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紐約物價高,難以過上富足的生活

這4人都指出,報酬雖然還不錯,但如果是在總部工作,考慮到紐約的昂貴物價,並不算太高。

在1到5的P職級上,鄭坦屬第二高的P4。他的年薪爲13萬美元(約1.2350億韓元)。屬P2職級的徐錫民的年薪爲8.7萬美元(約8265萬韓元)。紐約一帶的房價與交通費在美國最貴,因此這種程度的收入很難過上富足的生活。

鄭坦還說:“如果想賺錢,就不能進聯合國。”還未婚一個人在曼哈頓生活的徐錫民說:“支付房租和其他雜費之後,就所剩無幾了。”

但退休年齡保障到62歲,年金與其他職種相比屬不錯的水平是其很大的魅力。1年之中有1個月的休假,子女教育費支援70%(最高限度到2萬美元)等,福利實惠較好是其優點。

另外,四個人均表示,由於業務帶有較強的公共性質,因此能夠感受到在民間企業不能體會到的滿足感。

但由於是成員國多達192個的公共組織,因此組織的效率性較低,還有不少怠惰的職員。

鄭坦說:“在聯合國組織的特性上,即使有瀆職的職員,也不容易進行應有的制裁。很多時候都認爲,真的非常需要進行事務局改革。”



孔鍾植 ko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