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盧武鉉不同時期提到的領導人也不同

Posted June. 06, 2006 07:13   

한국어

“評估領導能力的標準有很多。比如道德、勇氣和決斷等。但重要的是與歷史的關係。是把歷史領向進步的方向,還是退步的方向是最高標準。”(2004年5月延世大學領導能力特別演講)

盧武鉉總統把“與歷史的關係”當作評估領導人的標準。他把“推動歷史進步的領導人”當作追求物件,每當政局關鍵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爲。

盧武鉉繼去年10月後,在5.31地方選舉慘敗後的2日再次談起了加拿大保守黨、前總理穆隆尼的事迹。這也是出於同樣的脈絡。但盧武鉉主要提到的外國領導人在不同的時間有差別。

○最想效仿的是林肯

盧武鉉從大選候選人時期開始就視爲理想型的外國領導人是前美國總統林肯。2001年底他還出版了《盧武鉉見到的林肯》一書。

盧武鉉和林肯在人生歷程上有相似之處。兩人都出生在貧困的家庭。通過自學成爲律師。雖然多次遭遇政治失敗,但最終成爲總統。而且兩人都是“第16任總統”。盧武鉉在《盧武鉉見到的林肯》的序文中評價說:“林肯遠離不義、正義、勝利和失敗等詞語,他把南和北視爲一個共同體。”盧武鉉把實現南北統一的林肯的領導能力與試圖打破地區格局的自己的領導能力聯繫起來。

○遭彈劾後崇拜戴高樂

盧武鉉在2004年3月因彈劾案被停止總統職務時,閱讀了《戴高樂的領導能力和領導者論》一書。恢復總統職務後,他把這本書的作者、外務官李柱欽(現駐緬甸大使)提拔爲新設的總統領導力秘書。

1958年高喊著建設“偉大法國”的口號,組建第五共和國的戴高樂爲解決阿爾及利亞獨立問題、總統直選制,以總統職位爲賭注,實施了國民投票。他是爲解決國家重大事件,親自說服國民的“魄力型”領導人。

盧武鉉在2003年底親信腐敗案曝光時,以親自向國民詢問是否繼續信任的方式試圖擺脫政局危機。去年向大國家黨建議實施大聯政時,因表示可以縮短任期而掀起了軒然大波。

○讓人羡慕的小泉和施羅德

盧武鉉在去年建議實施大聯政時,提到次數最多的人物是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他們兩人具有一個共同點。在陷入政治危機時以自己的進退爲賭注,解散議會和舉行議會選舉。盧武鉉也希望對大聯政提案,像日本和德國一樣向國民使出殺手鐧。

開放的我們党有關負責人說:“只有在實行內閣制的國家,才能使出解散議會和舉行議會選舉的殺手鐧。位於總統制中心的盧武鉉當時過於一廂情願。”

○當代失敗的革命家鄭道傳

盧武鉉從去年底開始多次提到朝鮮王朝的開國功臣鄭道傳。盧武鉉強調說:“雖然鄭道傳被李芳遠(太宗)擊敗,但他是促成統治朝鮮500年的革命的人。眼前的權利勝敗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改變制度、文化和理念。”盧武鉉在2日的政策宣傳討論會上說“制度、文化、意識、政治格局水平決定國家未來”也出於這樣的脈絡。



鄭然旭 jyw11@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