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觀點]逃北作家

Posted March. 11, 2004 23:57   

한국어

1994年4月,在北韓提煉鈾工廠工作的金大浩(45歲)回到了韓國。他回到漢城5天後在接受《新東亞》的採訪時表示:“我工作的南天化學聯合企業每年加工20萬噸的鈾礦石,並生産120萬噸的鈾。”如果提煉的鈾達到120萬噸,就能製造20個核彈,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量。但是,當時的媒體只對與金大浩一同回國的金萬哲(音譯)的家人給予關注,而對於金大浩的主張卻漠不關心。

△1994年10月,隨著美國和北韓簽署《日內瓦協定》,核危機暫時告一段落。很多人樂觀地認爲,只要韓美日給北韓建立輕水反應堆,並提供經濟援助,北韓就會放棄核開發。而在前年10月份,北韓突然承認在進行濃縮鈾核開發,從而爆發了第2次北核危機,在克林頓政府擔任對北政策調整官的謝爾曼最近對此表示:“我不能理解韓國人爲什麽對北韓的核威脅無動於衷。”

△金大浩也對韓國社會面對北韓真相的漠不關心感到無奈。他把自己參與核開發的經驗寫成了小說,但1997年推出的第一部作品《甯邊藥山的金達萊》卻要受到警察等機關的審查。金大浩當時還寫了“不再公開北韓的核事情”的決心書。金大浩最近出版了《甯邊的藥山不再綻開金達萊》的第二本書,他這次決心不屈服於任何壓力。

△大多數逃北者對北韓政權有著強烈地反感和不信任感。他們主張,如果要和在北韓受害的家人見面,儘快要更換北韓的體制。也有很多逃北者成立了追求北韓變化的團體。令我們無法理解的是,究竟政府還要阻止他們到什麽時候?這對南北和解有沒有幫助?政府把精力放在這些瑣事的時候,我們國民對北韓的錯誤認識和誤解會變得越來越大。

評論員 宋文弘 songmh@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