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德國政黨接連“打破禁忌”

Posted August. 05, 2002 22:36   

한국어

▽民族主義選舉運動

5月,施羅德總理與表現出反猶太主義傾向的著名作家馬爾丁·法哲(音譯)就愛國問題進行了公開討論。

法哲曾因說過“Holocaust(猶太人大屠殺)在戰後被濫用了,成了鞭笞德國人的‘道德之鞭’。”此話引起德國國內猶太人的激憤。最近他又發表了一篇名爲《一位批評家的死》,在小說中露骨地攻擊了Holocaust大屠殺幸存者、德國文藝評論大家、猶太人出身的馬爾賽·拉伊拉尼基(音譯)。

外電紛紛報道說,一個反猶太主義者與現任總理在選舉之前公開討論愛國問題,在過去這件事本身在德國就屬於禁忌一類。

党首施托波最近提出主張:“捷克曾在1945年驅逐蘇台德地區的德國人,如果它不宣佈廢除以上政策,就不應該讓它加入歐盟(EU)”

如果回頭翻開二戰在捷克蘇台德的德國領導人曾協助希特勒這一歷史,就會發現他的發言實在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不管怎樣被驅逐,如果說二戰中德國人是受害者,那麽這話本身也是禁忌。

做爲實力微薄的在野黨自民党党首尤愛爾肯姆艾爾曼也挑釁性地發言:“對於反猶太主義,猶太人也有一部分責任。” 這句話令猶太人非常憤怒。

▽分析與展望

德國輿論報道說:“德國人想把背負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奧斯維辛的陰影在迎來新世紀之前擺脫掉,”比起執政的社民黨來,帶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的支援率更高,與此不無關係。

在西歐,隨著右派勢力逐步擴大,似乎也給強調本國家的民族主義傾向的趨勢帶來一定影響。

歐洲的周邊國家對德國政治的這一變化似乎反應不敏感。因爲在德國幾乎不可能出現像法國的讓·瑪麗勒龐那樣激進的極右派。這首先是因爲在二戰之後,與日本模糊的戰後處理態度不同,德國採取了徹底的謝罪態度。



朴濟均 phar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