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所有人都对所有人生气的时代

Posted August. 01, 2023 07:44   

Updated August. 01, 2023 07:44

한국어

当地时间今年4月4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纽约曼哈顿地方法院出庭的那天,法院前公园里的风景非常有趣。纽约警察设置的栅栏以对角线穿过公园。在栅栏两侧,反特朗普和亲特朗普阵营的人们靠在栅栏上互相喊叫。反正他们也不听对方的喊话。

记者在篱笆两边来回走动,遇见两边人马。双方都提高嗓门,说自己是爱国者,对方正在毁掉国家。一名特朗普的支持者对媒体表示不信任和不满,并说:“请匿名发表我的发言。联邦调查局会因此追捕我。”

当天,两边截然不同的风景仿佛把正在美国扩散的“万人对万人的愤怒”视觉化。对不是我所属集团的其他集团的敌意,正在越来越大。以支持的政党、堕胎、性认同感、种族为中心的“文化战争”自不必说,男与女、MZ世代(千禧年+Z世代)和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者)之间的矛盾也非常激烈。难怪会出现不是美利坚合众国而是“美利坚分裂国(Devided States of America)”的说法。

不久前在纽约掀起了“自行车凯伦”的争议。凯伦是贬低中年白人女性的用语,相当于韩国的“金女士”和“母大虫”。在上传到社交媒体的90秒视频中,一名白人孕妇就租用电动自行车问题与多名十多岁的黑人少年发生争执,并大喊“帮帮我”。从种族的框架来看,是白人抢走黑人的自行车后,假装自己是受害者,将黑人视为罪犯。在男女的框架下,似乎是男性在压迫孕妇。大众支持种族框架,给孕妇打上了“种族歧视主义者凯伦”的烙印。

之后出现了反转。出现的收据显示,事实上是白人女性先借的自行车,但被青少年们抢走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也表示,“女性方面的证据看起来更有可信度”,告诫人们提防无差别的“给卡伦打烙印”。这是只通过无法掌握真相的短视频确定应该讨厌的对象,只想看自己想看的东西的人们制造牺牲者的典型事例。

本应妥协和仲裁的政治却因选票问题,反而助长了矛盾和愤怒。所有事件都变成了政治议题,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也成了进步和保守的对决场。电动汽车和推特也受到了政治倾向的怀疑。面临明年大选的美国多个州都出台了“处罚私设禁书图书馆”或“保护第三性”等在理念对决中突出鲜明性的法案。

矛盾和争议经过政治后进一步扩大的恶性循环,不仅使民主后退,而且结婚率也会下降。据美国时事周刊《大西洋》报道,年轻人在约会应用程序中看到政治倾向后,会过滤对方。2010年以后,女性向进步倾向、男性向保守倾向移动,进步派每名女性0.6名,保守派每名男性0.6名,连恋爱都变得困难。《大西洋》周刊没有漏掉韩国。它说:“在结婚率和出生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的韩国,男女的理念差距更大。”

为什么对不同的集团感到愤怒,嘲弄和厌恶对方的话甚至成为了世界现象呢?包括政治和经济两极化或社交媒体的影响在内,列举了各种理由。诊断难,解决更难。但是,如果放任不管,付出的代价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