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因为喜欢蓝色才用蓝色涂画的。”—保罗•毕加索
20岁出头的朋友的去世和极端贫困,度过绝望时光的毕加索在此后的3年里只画了涂满蓝色的作品。许多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蓝色时代”。人们很好奇毕加索坚持青(蓝)色的理由。笔者也一度推测,其背景可能有特别的苦恼和哲学。但是毕加索后来做出回应称“没什么”。人们只能变得虚无缥缈。也许曾做出各种解释的美术评论家更是如此。
我们通常会在欣赏伟大巨匠的作品时寻找隐藏的意义和哲学。这也被认为是具有深度的作品鉴赏方法。 自己的解释也使杰作变得更加不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向大众公开了王室的收藏作品,卢浮宫的历史由此展开。对相关作品价值的好奇心越来越大,开始制定实际价格。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被评价为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品,其经济价值就超过40万亿韩元,而当时该画仅被估价5万法郎,这一价格只够勉强在巴黎市内买到一套房子。相反,拉斐尔的《圣母子和施洗者圣约翰》被评为卢浮宫最佳杰作,价值高达60万法郎。但是现在大众对这些作品的评价处于“逆转”状态。
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重要的是面对什么样的作品时,能让我心跳达到多少。这样以自己的标准看待,理解时看作品的你的眼光也会提高。艺术不是数学。从一开始就没有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