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书写非洲的伤痕

Posted October. 13, 2021 07:16   

Updated October. 13, 2021 07:16

한국어

“想理解诗人的人,都应该去诗人的国家。"歌德的诗里说。这就是为什么想要理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拉·雅克·古尔纳,我们必须了解位于东非印度洋的桑给巴尔。

虽然现在是坦桑尼亚的一部分,但桑给巴尔在古尔纳出生时还是一个由岛屿组成的独立国家。1964年那里发生了革命。多数但被疏远的黑人无情地杀害了阿拉伯裔和亚裔非洲人。这是超乎想象的暴力。曾是阿拉伯穆斯林的古尔纳远赴英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他18岁。

虽然不是自传性小说,但在他的代表作之一《乐园》中,他的伤痛依然历历在目。母亲疼爱儿子优素福。一有机会就抱着他,捏捏他的脸,猛地举起身体亲吻他。儿子觉得母亲把12岁的自己当成孩子很丢脸。母亲只有在他挣扎着要求放走的时候才会放走。这还不完。她拍了拍他逃跑的屁股。但今天不同。没有放他下来的迹象。什么话也不说,只是紧紧拥抱着。儿子可能也很奇怪,依旧被搂抱在母亲怀里。母亲在无声地哭。父亲把他卖给了穆斯林商人。因为债务。

《乐园》开头出现的生离死别是少年的,不是作家的。尽管如此,这与作家的伤痛巧妙地重迭在一起。因为桑给巴尔的暴力历史让他与父母和祖国生离死别。历史把他推向了移居的生活。他在英国贫穷悲惨,饱受思念故乡之苦。他开始用英语书写自己的伤口,东非的伤口,而不是母语斯瓦希里语。这就是伤口在他作品正中心的原因。讽刺的是,伤痛让他成为了深沉的作家。 文学评论家、全北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