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文在寅政权在公论场筑起屏障,破坏民主主义”

“文在寅政权在公论场筑起屏障,破坏民主主义”

Posted November. 04, 2020 07:38   

Updated November. 04, 2020 07:38

한국어

作为社会学者,在3年前突然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作为学者,他写了40多本书,但是随着时代的流逝,知识也跟着流失了,所以不免让人感到空虚。浦项工大客座教授宋浩根(64岁)继《人民的诞生》(2011年)和《市民的诞生》(2013年)之后,时隔7年推出《国民的诞生》(民音社),完成了“诞生”三部曲。上月27日在首尔钟路区东亚媒体中心见到的宋教授说:“《诞生系列》是经过10多年扎实研究后写成的书,不会让人感到空虚。即使写其他书,也总是有必须结束这本书的负债意识。”

 贯通系列的主题是朝鲜末期和日本帝国主义时期韩半岛的公论场(公共讨论场)。追逐在宗教、政治(社会运动)、媒体(文艺)3个轴的公论场中出现的人民、市民、国民意识的发展态势。在《人民的诞生》中,追踪了因韩文的扩散,平民之间出现谈论场并发展成人民的过程;在《市民的诞生》中,追踪了超越人民成为近代市民的过程。

 该书分析了1905年至1919年在残酷的日本帝国主义镇压下暗地里萌芽的市民意识加上民族主体性,进而形成国民意识的过程。宋教授认为,高宗驾崩后,人民中间产生了“我们要留住正在灭亡的国家”的主体意识。在文艺和宗教的公论场上蠢蠢欲动的市民意识与民族性及历史性相结合,变成了抵抗运动,在三一运动中开花结果。他表示:“如果市民和历史性相结合,就会成为国民。从历史上来看,从市民社会进入国民国家时,经常发生革命或战争,在韩半岛以三一运动的形式出现。”

 宋教授从当时的小说中找到了文艺公论场的线索。宋教授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镇压,只能读小说。当时1700万人口中有20%的人应该看过新小说。通过读书,对话频繁,形成了公论场。”特别是李光洙的小说《无情》(1917年)中,具有市民认同感的主人公登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另一个重要公论场的轴宗教,宋教授将其命名为“市民宗教”。宋教授指出,“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肯所解释的那样,如果说人类宗教是圣,那么市民宗教就是俗。宗教世俗化是市民伦理的体现。宗教公论场是培养市民的孵化器。再加上民族认同感,成为了抗日运动即三一运动的一等功臣。”

 对于执笔该系列小说的13年间一直沉淀在公论场的他来说,现在韩国社会的公论场是什么样子呢?宋教授指出公论场的缺乏,“文在寅政权把意见不一致的人视为‘不懂正义的人’,筑起了一道屏障。”他批判表示,“志向和经历同质的城(青瓦台)内的执政势力声称要守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守护的‘他们的民主主义’,反而破坏了民主主义。如果受到外部攻击,其结果会和关门的朴槿惠政府一模一样。”

 当被问到是否可以期待以现代为背景的诞生系列第4部曲时,宋教授说“还为时过早”。他表示,“考虑到6•25战争以后向多宗教社会发展等,研究以后的公论场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我想写一部以旧韩末的开化思想家俞吉浚为素材的小说。”


崔고야 best@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