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慢节奏的急救体系

Posted August. 22, 2004 22:04   

한국어

△差一点丢了性命:当天上午,在弥阿洞,走在路上的2名妇女相距800米接连被歹徒的凶器所伤。

据证实,当居民们发现她们后,拨打112叫救护车的时间只相差10分钟,但是第二个伤者被送到医院却比第一位伤者晚了40多分钟。

第一个伤者蔡某(20岁)在报案4分钟后,救护车到达现场,并于20分钟后将其送到高丽大学安岩医院,接受了紧急治疗。

但是第二个伤者元某(18岁)在报案14分钟后,也没看到救护车,所以消防防灾厅所属的汉城综合防灾中心(以下简称防灾中心)接到了10多个报警电话,令现场的居民和警方捏了一把汗。

由于迟迟看不到119车辆,所以警方叫来附近村医院的救护车将伤者送到了村里的一家医院,但由于手术设备不尽如人意,等到119救护车到达后,送到了高丽大学安岩医院,也就是说报警50分后,伤者才被送到医院。

因此,元某与死神搏斗了一天后,20日下午才恢复知觉。高丽大学安岩医院的负责医生表示:“由于患者失血过多,再晚一点有可能出现更危险的情况。”

事件当时,现场的居民们表示:“由于不知该做什么,只能是给盖被子或用毛巾绑住受伤的胳膊。”

△随时有可能发生:警方和119急救队表示:“之所以接送患者如此晚,是因为负责弥阿1~9洞的救护车只有一辆。”防灾中心负责人解释说:“由于只有一辆救护车,且为接送第一个伤者已处于出动状态。”

对此,国立医疗院中央急救医疗中心所长孙淑子指出:“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119救护车辆。但如果建立有机地联系行政机关和村医院的急救结构系统,则可以应付这种同时发生的状况。”

尤其是在此次事件中发现,1996年引进的相互标记距离119报警者最近的消防署的“动态监视系统”和从2000年开始实行的“急救医疗指导服务”没有实际效果。

以动态监视系统为例,由于前往出事现场的救护车没有安装能够看到报警者位置的系统,所以经常因找不到正确位置而浪费时间。

此外,在救护车到达之前,专门医生通过电话等手段向报警者进行急救医疗指导的服务也因人员缺少等原因实际上有名无实。也就是说,没有一名居民或警察知道有这种服务。

防灾中心负责人表示:“虽然急救医疗指导服务引进已有4个年头,但由于预算远远不够,所以有些年甚至没有一名负责此服务的专门医生,现在也只有2名负责此服务的专门医生,所以在适应现实上受到一定限制。”

8月汉城市平均每天发生了393起急救事件,但是其中只有20起得到了急救医疗指导服务。



金栽瑩 jaykim@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