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業成為嚴重社會問題的如今,很多中小企業卻因為找不到生產崗位的職員而苦惱。好不容易招募到的職員也在不久之後離開,因此浪費了時間和資金的例子也是不計其數。招聘公司因克魯特曾在今年2月份以341個職工人數不滿1000名的中小企業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去年新招聘的3209名新職員中的37%,在進入公司不到一年內辭職。不少青年不願意在中小企業工廠工作,想從事娛樂場所的服務員或乾脆成為失業人員領取失業補助金。因為這樣,很多中小企業都沒辦法培養技能熟練的職員。
進入大企業或公共企業等成為白領的門檻是非常高的。但是很多年輕人只對這些單位感興趣,浪費了人生當中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是非常不應該的。從國家經濟的角度看,中小企業因為沒有及時找到職員而不能充分發揮工廠作用的話,會影響生產及稅源。另外,有工作機會卻在領取失業補助金的人增加的話,會加重稅金負擔、降低國家財政的分配效率性。
因為世界經濟危機,構建針對失業者的社會安全網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這也不能導致不工作白拿補助金的風氣。要實施獎勵在生產現場中流汗工作的工人們的政策。丹麥等部分歐洲國家實施了只對認真進行求職活動或接受再就業訓練的失業者發放失業補助金的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這可以當作參考。
增加大學定員導致“學歷過剩”的歷代政府教育政策,也引發了回避中小企業職位的風氣。我國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的比率,從1995年的51%增加到了去年的84%。發達國家的大學升學率大部分在50%左右。大學畢業生數的暴漲也提高了他們對工作崗位的要求。有必要綜合考慮勞動市場的供應要求,調節大學招生數量。同時,增加實施職業教育的特性化高中,製造一個能讓學生們在高中畢業後就能找到好工作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經營者們也不應該只怪別人,應培養職員們對公司有真正的愛心。部分中小企業之前以自動化、海外轉移等理由,打發走了大量的技術熟練工。如果想解決中小企業的招工難,首先要改變求職者的意識,同時政府和中小企業、大企業也要做出相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