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美國媒體當地時間3日報道,壹對因丈夫患有無精癥而18年未能生育的美國不孕夫婦,在人工智能(AI)技術的幫助下成功懷孕。其原因是人工智能發現了此前醫療人員未能識別的極微量精子。
報道稱,嘗試懷孕18年未果的這對夫婦,今年3月通過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不孕中心開發的基於人工智能的“精子追蹤與回收”(Sperm Tracking and Recovery•STAR)技術進行體外受精(IVF),成功懷上了第壹個孩子。
未公開身份的這對夫婦此前曾遍訪全球不孕診所,嘗試了15次體外受精手術,但因丈夫精液中精子數量幾乎為零的無精癥而屢屢失敗。普通精液樣本包含數億個精子,但無精癥患者的樣本中僅有2~3個,專家即使用顯微鏡觀察數小時也難以檢測。精子是人體中最小的細胞。
解決這壹難題的是人工智能。哥倫比亞大學不孕中心利用基於人工智能的STAR技術,在丈夫的精液樣本中檢測到了隱藏的精子。STAR技術采用能讓精液樣本通過的特殊芯片,以及經過5年學習訓練以探測精細胞的人工智能算法。將精液樣本流過芯片時,人工智能通過連接顯微鏡的高速攝像機,在1小時內拍攝超過800萬張圖像,隨後實時分析這些圖像。當識別出疑似精子的細胞時,人工智能會將其分離至連接的細管中。
通過此過程分離出的少量精子可用於保存、冷凍或卵子受精。此次利用人工智能檢測出的3個精子與卵子受精後,妻子成功懷孕。預產期為今年12月。
該技術靈感源於天體物理學家利用人工智能探測新恒星和行星的做法。主導開發的哥倫比亞大學不孕中心主任澤布•威廉姆斯向CNN強調:“熟練技術人員花兩天時間檢查(精液)樣本也未找到精子,但人工智能僅用1小時就發現了44個。人工智能堪稱不折不扣的遊戲規則改變者。”研發團隊計劃公開此項研發成果,與其他不孕中心共享。
不過,有評價認為,鑒於這是首個案例,仍需進壹步驗證。美國生殖醫學學會候任會長羅伯特•布拉尼根向《華盛頓郵報》強調:“表面上看似前景廣闊,但需追蹤數據並開展更多研究,還需在其他醫院進行額外測試以驗證結果是否可復現。”
也有人擔憂,在生殖醫學(如不孕治療)中急於應用人工智能可能會給患者帶來不切實際的希望。威爾康奈爾醫學院不孕手術專家詹皮耶羅•帕萊爾莫教授強調:“部分男性無論通過人類還是技術手段驗證,都可能確實不存在精子。”他指出人工智能技術並非能解決不孕領域的所有問題。
金允珍記者 kyj@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