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論] 對大選政策驗證是關鍵

Posted May. 30, 2007 03:06   

한국어

昨天在光州舉行的大國家黨政策展望大會是我國政黨史上第一次大選預備候選人政策討論會,所以具有重要的意義。大選候選人共聚一堂,闡述自己的政策(大選承諾),通過與其他候選人的討論,衡量可行性和實現的可能性。與過去表面上稱要進行“政策對決”,但背地裏卻以政派和地區爲標準爭先恐後地拉攏黨員的我國競選風氣相比,這是相當大的進步。

而且將第一次討論會的主題定爲“經濟”也是值得稱讚的事情。考慮到現政權執政後始終低於潛在增長率的增長率、萎縮的投資、遠未達到目的的工作崗位創造數量、企業逃離韓國的舉動等經濟失政,經濟理應成爲討論的首要課題。但當天的討論會讓我們再次認識到對政策進行有深度的驗證的必要性。

李明博候選人做出了在任期內“建設韓半島大運河”和“實現7%的經濟增長、4萬美元收入、10年內進入世界七大強國之列”的承諾,但給人沒有經過驗證的感覺。朴槿惠候選人的“創造300萬個工作崗位”和“減少稅收和政府規模,放寬不合理的規制,糾正法律秩序和原則”的承諾也一樣。洪准杓議員的“恢復增長動力”和“讓國民擁有自己的家”的承諾也沒有什麽不同。對這些承諾今後要進行徹底的驗證。對浪費國家稅收,增加國民負擔的空頭承諾的驗證其重要程度絲毫不亞于對候選人的考核。

而且是否會向國民充分解釋承諾內容還是個疑問。雖然在討論會上對節約預算的方案、韓半島大運河污染環境的可能性進行了提問,但候選人的回答很難令人滿意。爲此,對主要政策,党要諮詢專家的客觀意見。就像“細節中有惡魔”的話一樣,經濟承諾必須要對其細節內容進行驗證。因爲履行承諾所需的費用均來自國民的口袋。

預備候選人對不可能實現的增長率承諾和“減稅但增加支援”的前後矛盾的承諾,在被判不合格之前要主動修改。國民們知道比起拍胸脯保證的候選人,理性的候選人更讓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