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渤海国遗民在渤海国灭亡后200年里坚守“渤海精神”

渤海国遗民在渤海国灭亡后200年里坚守“渤海精神”

Posted September. 17, 2019 07:22   

Updated September. 17, 2019 07:22

한국어

  一本研究渤海国遗民在渤海国灭亡后长期开展复兴运动的著作日前出版发行。东北亚历史财团(理事长金道亨(音译))最近出版了《重新看待渤海遗民史》(15000韩元,照片),内容是曾有“海东圣国”之称的渤海国在926年遭契丹入侵灭亡后渤海国遗民的动向。

  编纂负责人、东北亚历史财团责任研究委员林相善(音译)关注了契丹灭亡渤海后建立的东丹国。东丹国成立不久,就遭到了渤海人的持续抵抗。对此,右次相(高层官职之一)耶律右支(音译)也建议:“如果剩下的群体(渤海遗民)逐渐繁殖,可能会成为后患。(遺種浸以蕃息 恐爲後患)”于是东丹国在928年迁往辽阳地区。林相善解释说:“拒绝这一提议的渤海居民还逃往高丽和女真。”

 渤海国灭亡后的近200年里,渤海遗民还开展了反辽斗争。研究在辽国渤海人存在形态的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罗英男(音译)解释说:“因1115年金建国而受到刺激的古欲在辽国发动叛乱,第二年高永昌自称大渤海皇帝,攻克了辽东50余州。”

 特别是渤海人在金国的活动非常活跃。被史书记载为“辽阳渤海人”的张浩(?~1162年)从金太祖开始在5个皇帝手下担任官员,还获得了南阳郡王等爵位。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博士朴淳宇(音译)表示:“从担任高层官职的人数和封爵方面来看,渤海人在金朝留下了相当多的足迹。”

 东国大学教授黄仁圭(音译)将分别通过僧侣、信徒、寺院和遗址,集中关注了渤海遗民守护文化本体性的“渤海佛教”的痕迹。

 据林相善介绍,中国学界把渤海国视为自己的历史,始于主张接近今天“国民”概念的“中华民族”。林相善表示:“渤海国灭亡后的约200年间,渤海遗民无论生活在哪里,都自称是渤海人,而不是契丹人、宋人、高丽人。”


趙鍾燁 jjj@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