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韓國融入了我的心

Posted July. 09, 2005 03:05   

한국어

肯尼斯•凱諾內斯(Kenneth Quinones)——前美國國務院北韓事務負責人

○“在軍隊強制學習韓國語……”

1992年,前美國國務院北韓事務負責人肯尼斯•凱諾內斯成爲第一個踏上北韓土地的美國外交官,他從軍隊服役開始進行“韓國研究”。凱諾內斯在亞利桑那大學學習1年之後到陸軍服役,他被安排到了蒙特利軍事語言學校。他接受“學習外國語”的特殊任務時,希望學習法語,但是他被安排學習未知的,非常難學的語言——韓國語。

他經過1年的“韓國語戰鬥”被安排到情報部隊,解讀1962年韓國總統選舉時期的韓國機密文件。6日,凱諾內斯在接受採訪時稱:“我親身看到了5•16之後選舉墮落到什麽程度。”

1963年,凱諾內斯訪問垃圾堆中的首爾之後,曾後悔學習了韓國語。但是他碰到了在困難和壓迫下也不失笑聲,對未來始終樂觀的韓國人。

1968年凱諾內斯到哈佛大學學習,指導教授奉勸他不要專攻韓國史,他說:“專攻韓國史會經常挨餓,還是學習漢語或日語吧。”但是他堅持了自己的意見。當然,也有他韓國夫人的影響。

丹•斯內德(Dan Snyder)——《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新聞評論員

○採訪中學習了韓國

上月末公開的華盛頓外交家資訊刊物《納爾遜報告》(Nelson Report)中有這樣一段話“美國國內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士中,韓國專家只有曾任《華盛頓郵報》記者的唐•奧伯道夫(Don Oberdorfer)和《聖荷西信使報》評論員丹•斯內德。”

丹•斯內德是20世紀70年代末卡特政府時期,美國駐韓大使理查德•斯內德的兒子。但是他並沒有通過父親認識韓國。他的父親擔任大使的時候他已經是成人,所以並沒有跟著父親到工作地(首爾)。

1985~1990年,他擔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東京支局局長,在這段時間他來往于日本和韓國,通過媒體人的眼光學習了韓國。特別是1987、1988年激烈進行民主化示威的時候,他幾乎在示威現場度過了所有時間。

5日,他在接受電話採訪過程中稱:“有一天,首爾的一家大型教堂結束禮拜的教徒們穿著聖歌隊員服,高喊民主化口號,聚集到街頭。我永遠無法忘記該場面。”

彼得•貝克(Peter Beck)——“國際危機研究”(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東北亞專案主任

○自助旅行成了人生的轉捩點

目前,國際危機研究組織東北亞專案主任彼得•貝克正在首爾工作,他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念完2年級後“沒有任何想法”就自助旅行來到了韓國,卻決定了一生的目標。1987年5月首次見到的示威對他就是一種巨大的衝擊。

回國後,他將學習專業從政治學改成東洋學。正巧漢陽大學教授李泳禧到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演講,因此他聽到了題爲《韓民族外勢鬥爭百年史》的演講。李泳禧的回憶錄《對話》中有這樣一段話,“最近,韓國報紙經常刊登美國專家對美國和北韓之間糾紛的意見,當時跟我學過的美國學生經常撰稿。他就是因爲我的講課成了契機,後來到韓國學習,回國後獲得學位的名叫彼得•貝克的年輕人。我算是培養了一名優秀的韓國學學生。”

彼得•貝克生於1967年,他自稱是“85屆386”。3月,他還被任命爲統一部統一政策評價委員。他評價自己幾乎就是韓國人。但是他還開玩笑說:“我的姓是Beck,不是白。”



金昇鍊 srkim@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