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故事的戰爭

Posted May. 26, 2021 07:25   

Updated May. 26, 2021 07:25

한국어

故事也是一種較量。而且是勝者掌握主導權。例如,就以色列、巴勒斯坦問題,我們聽到的只有一方的故事。猶太人屢屢強調自己是歷史的犧牲者。這種說法沒錯,因為有數百萬人死在納粹手中。有關他們受難的電影、文學作品、記錄實在太多了。甚至有人稱之為“大屠殺產業”。因此,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他們的苦難無人不知。這就是故事的力量。但是,這個故事背後還隱藏著其他的故事。以色列建國後被趕出故鄉、在過去70多年裏過著難民或殖民狀態的巴勒斯坦人的故事就是如此。他們在現實中被驅逐,在故事中也被驅逐。

世界媒體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矛盾稱為戰爭。但這不是戰爭。戰爭是發生在實力不相上下的國家或集團之間,當一方以幾十倍、幾百倍甚至無法相比的程度壓倒另一方時,就不是戰爭。用高墻圍住對方,把對方建設成巨大的收容所,在天空、大地和海上用最尖端的武器進行攻擊,這不可能是戰爭。

稱之為戰爭,是濫用用語,是向以色列的故事屈服。與此同時,他們對巴勒斯坦人實施的野蠻行為不再重要,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行為也會逐漸被忘記。這就是故事的暴力。正如尼采所說:“沒有事實,只有解釋。”相當於是解釋的戰爭和故事的戰爭。世界可能會記住因納粹而死去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但不會記住因以色列野蠻的暴力而死亡的巴勒斯坦兒童。這就是一再強調應關註在故事戰爭中失敗的巴勒斯坦人的痛苦和淚水的原因。我們也有過像他們一樣對殖民主義暴力束手無策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