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敢於說“不”的胡錦濤

Posted December. 08, 2007 03:05   

한국어

迎接胡錦濤(照片)國家主席的執政2期(2007年末∼2012年末),國際舞臺上的中國聲音顯得更加洪亮。

和先前“有意見也不說出來”的舊做法相比,“及時採取必要措施”的外交旗幟近日越來越明顯。

○改變的中國的外交

6日晚上,胡主席在和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的電話中表示:正確處理臺灣問題是穩定、健康的發展中美關係的關鍵,希望美國對臺灣當局近日舉行的推進加入聯合國的國民投票一事,明確的表示反對。以此向其施加了壓力。

他還對伊朗問題強調:要通過對話外交的形勢來解決的看法,並明確表示了中國和美國有著不同看法和對策的態度。

上個月20號,胡主席還親自召集了中央軍事委員會及外交部主要幹部,指示:拒絕美國航空母艦kitty hawk號停泊在香港。中國最近還連續拒絕了巡洋艦Reuben James和水雷清除艦Guardian等美國艦艇在香港入港。

中國還因德國邀請了西藏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取消了原定為這個月初的德國財務長官的訪問邀請,隨後又取消了大部分與德國的會談日程。

警告、拒絕、及時地報復措施等,展現了中國的一系列外交對應措施,和先前的態度大相徑庭。

特別是中國外交態度的這一改變,因對方是現在世界唯一的超強大國--美國和經濟實力排名世界第三的原因,具有更深刻的意義。

1999年5月,南斯拉夫內戰時期美國空軍機轟炸了駐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但中國只以譴責聲明了結此事。

雖然當時中國的國民起身站起來譴責美國,但當時的江澤民國家主席卻接受了美國方面稱“情報和判斷失誤引起誤炸”的解釋,在4個月後恢復了與美國的關係。

雖然因此民間便流傳“強力抗議都去哪了?中國政府的抗議只不過是極具謾駡”的非議和自嘲,但為了經濟發展無法放棄美國市場的中國政府來說也束手無策。

○國力的壯大是其變化的背景

中國的這種變化最大的原因還在於其間中國綜合國力的壯大。

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從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的381元增加到了去年的6084元,增加了42.2倍。

整個GDP規模則在改革開放29年間增加了57.8倍。今年還預計以3兆1000億美元,位居美國、日本之後的世界第3名。

胡主席通過今年10月在17次黨大會宣讀的政治報告,發表了《新時期的外交政策》。

胡主席宣佈到:“現在中國和世界的關係起了歷史性的改變。以和平共處5項原則為基礎,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來實行外交政策。”

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維斯特德教授展望到:“中國今後將以壯大的國力為基礎,擴大國際影響力。”



河宗大 orionh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