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韓國牧師的人生

Posted March. 21, 2006 03:12   

한국어

《多夕講解》記載了從1956年10月17日到1957年9月13日,柳永模在研經班(經文研究班)進行的約一年的講解內容。從1927年開始,柳永模代替月南李商在,在首爾YMCA(中央青年會館)講解經文35年(1928~1963年)。柳永模除自己寫的《多夕日記》以外,沒有留下其他著作。由於他預言自己時日無多,他的弟子匆忙記錄了講解內容。這樣記錄約一年的講解內容爲我們瞭解他的思想,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資料。多夕是把基督教思想內在化的著名思想家。他從儒教父子有親的角度解釋了上帝和耶穌的關係,把《道德經》中的道字詮釋爲頭部(首)朝著上帝所在的方向奔跑(走)。

多夕認爲,韓字是上帝通過世宗大王送給我們民族的啓迪。他重新詮釋了韓語單詞。他認爲,上帝是超越有無的人。因此,他把上帝解釋爲“不存在的高高在上的人”。並出於一天就是永遠的想法,把“今天”寫成“今!天”。後來,咸錫憲的代表思想——百姓思想中包含的生命與和平的思想也來自多夕。

如果說多夕是思想家,那麽鹹錫憲就是在生活中體現這一思想的實踐家。在鹹錫憲上五山學校3年級時,見到了被任命爲新校長的柳永模。在柳永模的介紹下,鹹錫憲接觸到了強調基督教思想內在化的日本人內村鑒三,重生爲基督教思想家。

《我眼中的鹹錫憲》介紹了在1955年12月14日鹹錫憲出生2萬日的晚上發生的故事。咸錫憲當天與老師多夕吃完水餃後,用圖表向弟子說明了自己的成長過程。以抛物線的形狀緩慢上升的圖表在遇見多夕的1921年和遇見內村鑒三的1924年垂直上升。

作者金容駿教授的成長過程中也有過這樣的垂直上升。那就是1949年在首爾YMCA偶然聽到鹹錫憲的講座的那一天。金容駿眼中的鹹錫憲是即便知道不是詩,也要吟的“無可奈何的浪漫主義者”、冒著生命危險與李承晚的反共獨裁和樸正熙的軍事專政抗爭,但在海外從不批評韓國的真正的愛國者、一生都奉行“盡人事,聽天命”原則的“等待的神學者”。

何謂等待的神學?鹹錫憲把我們民族5000年歷史的主題理解爲“受苦受難的歷史”。把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和分裂當作“荊冠”的受苦受難的最後,等待我們的是上帝的差使。所以,他囑咐這片土地上的百姓的話更讓我們感動。

“不停地完成,不斷追求,學習受苦和等待。”



權宰賢 confett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