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教育领域:搜集个人信息的现象泛滥

Posted March. 19, 2014 03:05   

한국어

当夜幕缓缓降临时,手机铃声就会不约而至的响起来。几条代送回家的短信、几条无聊时联系的短信、几条疲惫时打电话的短信……

这样的内容看上去十分温馨,但事实上这些都是代驾、游戏、贷款等内容的广告短信。每一天都在手机中设置屏蔽号码、不断删除垃圾短信,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这可真是连灵魂都被搜集的感觉。

最近一段时间,因通讯公司的客户信息大量流出而搅得人心惶惶。但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无时无刻都处于流出的危险。教育领域尤其严重,更何况在这一领域是否是非法搜集个人信息的界定范围也非常模糊。

当然了,像7,80年代老师站在讲台对学生说“大家都闭上眼睛,家里有彩电的学生请举手”,用这样的方式对学生家境的调查时代已经远去。2011年起开始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之后,根据教育当局曾制定的《个人信息相关业务处理之事例集》的内容,学校应该对学生家长的收入、财产、职业、就职单位、学历等内容的搜集应降低为最低限度。

但是一些学校仍然保留了这种惯例,还在制定各种调查表格用以搜集学生家长的信息。虽然说这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而进行的调查,但是所做的调查内容远远超过了所需的范畴。

在首尔市龙山区的一家儿童乐园里,对于前来报名的孩子家长都要求填写父母职业、就职单位、职位、年薪、毕业院校等内容。根据父母的背景挑选入学儿童的传闻不绝于耳。

笔者的朋友,前些年女儿升入中学。当时,学校要求在调查表中填写父母的具体职业,朋友就如实写上“教育部*级别公务员”。不久之后,这位朋友就接到该校校长的电话,电话中校长说道“学校的科学教室有些破旧,**父亲能否帮忙解决?”,这位朋友如坐针毡,赶忙回答说“如今社会都在搞透明,所以……”。从那之后,这位朋友都会劝说教育部的晚辈同事,劝他们填写家境调查表格时一定要填写“中小企业普通员工”。

去年7月,教育部曾表示一定要彻底调查一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的家境调查现况,并承诺一定要纠正侵犯私生活的状况和差别对待学生的做法。但是新学期同样的情况仍然在不断发生。

公共教育尚且如此,其他类型的私设教育领域更是严重。只不过想给孩子买些学习材料,在几家面谈过几次而已。没过多久就开始收到各种包裹和邮件,内容无非就是“专门为5岁儿童服用的韩方营养液已面世”,“请到**英语学院”等等。

大邱一位学生家长,孩子正在读高中。有一次参加了首尔一家高考辅导学院举行的免费获得学习资料的活动,从此就不断接到各种辅导广告电话。这就是因为此前参加活动时在网上填写了学校和年级、电话号码的缘故。

最近,在小学校门口,经常有人随便抓住低年级的学生就说“告诉我妈妈的电话号码和地址,就给你买玩具”,用这类方法诱惑孩子说出父母信息。一位小学孩子的家长说“小区附近的一家跆拳道馆,不断地打电话给我,现在开始说要来我家面谈,真是太可怕了”。

在列举上述情况的时候,笔者突然想起2月份国务调停室主办的记者见面会。因为是针对婴幼儿教育保育的统合内容,所以对总理室、教育部、保健福祉部等各类媒体都发送了邀请函公文。但是仔细一看媒体申请函,上面居然要求填写记者的毕业院校和专业。也不知道记者从哪个院校毕业和采访本身有什么关系。

连政府都在乐忠于搜集个人信息,那么期待教育领域不要乱搜集个人信息仅仅是我们的奢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