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佛学中的二流子,寻找真佛学

Posted May. 03, 2014 06:58   

한국어

有句话叫做如是我闻,这是记录释迦摩尼语录的佛教经典中出现的一句话。最初用梵语记录佛教经典“evam mayā śrutam”意思是“我是这样听说的”。与儒教经典的“孔子曰”和“子曰”是否一样。

为什么经典以这样的话开始呢?最初佛陀的说法是以背诵的方式传承的。所以一段时间之后就要校对一下每个人背诵的内容是否正确。佛陀圆寂后的200多年间进行了4次结集。所以那些背诵佛经传承经典的高僧就会说“我是这么听说的”。

和其他宗教一样,佛教也非常重视创始人的话语。佛陀33岁得到这些领悟,花了近50年时间推广自己的说法,全是以背诵的方式传承,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也就分成了不同的种类。基督教新约圣经中,记录耶稣行迹的福音书只有四五种,但是汉语翻译的佛经,所有10部中,只其中的一部阿含部(直接记录佛陀说法的最原始经典)就达到了2000多种。10部佛教经典分为记录佛陀说法的经藏,记录佛陀规定的戒律的律藏,在整理佛陀语录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派别理论,整理这些理论的论藏。

记得《西游记》中的三藏法师吗?他的原型是唐代时期编写“大唐西域记”的高僧玄奘。但是三藏法师并不是固有名词而是敬称。是指对经、律、论全部通晓的高僧。百济时期对儒教的5个经典全部通晓的儒学学者尊称为五经博士,和这个一样。

原来佛教重视大师的话和对他的解释。韩国进入朝鲜时期传统的宗教淡化了。即主要强调经典学习和激烈的伦理斗争。但是在以强调直观领悟的仙佛教为主的韩国佛教中,产生了这样的理论性的传统。

虽然出生在信佛的家庭中,曾经认为“佛教的水准和小区米酒店的奶奶差不多”的作家(40岁),31岁的时候为了学习佛教再次进入大学。不爱去国外留学,选择了韩国国内只有4个的佛学系。但是在那里只是不断强调常理和其他佛教碰撞时的冲击和惊愕,最后选择进入日本东京的印度哲学-佛学系研究生院中,7年间一直边学习梵语和藏语一边潜心研究佛教。

这样看作者像是一位非常善知识人士其实并非如此。他说着一口庆尚道方言,根据只是表面上理解佛教的读者们的接受程度,做了一番解释。打算就这样作为一个二流子舒适地生活下去,所以进入了佛学系,不用说汉语了,还学习了梵语、巴莱语、藏语、日语,这样自己就可以说不同的语言。说到佛教,最先想起的不是印度或是中国和韩国的学者,而是欧洲和日本的学者在佛教方面很有研究。

还解释了像小乘和大乘,唯识佛教和中观佛教,教宗和禅宗这样很多佛教用语和概念的起源和变迁过程。表哥曾是爱惹事的问题儿童,为了见到圣贤大师一周期间,每天拜3000次,成为一个书呆子考入了首尔大学法学院后,变成了僧侣。还加入了这样有趣的实事,使得很多人看到这本书之后就会一直看下去。

这本书并不是想立身成名的“假佛教”,“真佛教”是指体现紧密的逻辑和为他人自我牺牲的慈悲的伦理,这本书就是想劝告那些想要体会真佛学道理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