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德國醫科大學20%的學生曾是急救隊護士

Posted May. 08, 2024 07:23   

Updated May. 08, 2024 07:23

한국어

在德國,上醫科大學(醫學院)有三條路。首先是成績制,按照與我國高考相似的“Abitur”分數順序選拔。這樣選拔的比率是全體名額的20%。比重最大的60%交給大學自主招生。剩余20%的選拔方式非常獨特。有壹種說法是“等待時間錄取制”。在報名者中,按照最長7年以內的順序入學。這裏的關鍵是醫療、保健方面的經歷。應急救助隊員、重癥監護室護士、療養醫院助理護士、助產士等現場經驗越豐富,加分就越高,主要由有醫療經驗的人申報。德國醫大學生每5名中就有1名是以這種方式入學的急救隊員護士出身。

在德國,醫科大學的入學考試也非常激烈。德國就如何分配有限的機會而煞費苦心,其結論就是這壹類型的招生。也就是說,成為醫生的途徑應該多樣化,即使不是成績優秀者,只要照顧患者的使命感和熱情很強,就有入學資格。雖然有人擔心大齡新生會跟不上醫大的學習,但這是杞人憂天。很多人在醫生國家考試中落選,但“等待機時間錄取”生源的合格率不亞於其他途徑入學的學生。德國人認為,如果能夠勝任醫科大學的學習,在醫療現場驗證自己的適應性,培養對患者的理解心的學生,可以成為更好的醫生。

這裏有兩年前德國推進醫科大學擴招時的事情。由於新冠疫情,德國切實感受到醫療人力不足,決定將1萬多名入學名額再增加50%。德國的人均醫生數是韓國的兩倍以上。如果再增加,似乎醫生們興許會反對,但大部分人都表示贊成。主要原因是醫生業務繁重,醫療服務質量下降。德國醫生們認為,追加供應的醫生不是競爭者,而是分擔患者的同事。

醫生在德國也是高收入職業。與勞動者平均工資相比,醫生收入為5.6倍,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排名第三。與第壹名(6.8倍)的韓國相差不大。德國醫生面對醫科大學擴招時,與韓國醫生的想法不同,這可能也受到了醫科大學學生時期經驗的影響。擁有多種背景的同屆生,特別是在患者身邊做臟活,與手上有醫療老繭的同事們壹起學習和修煉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素質教育。這與全國“全校第壹”聚集在壹起、作為精英積累集體自我意識的韓國醫大學生不同。

“國民希望成為‘全校第壹’的醫生,而不希望成為實力不足的醫生。”在韓國推進醫科大學擴招時,部分醫生會提出這樣的反對理論。考慮到以成績排隊的醫大入學考試持續了數十年,並不是不能理解。通過狹窄的醫科大學通道,辛苦地學習,忍受著各種非人的待遇修煉,現在卻要降低門檻,很難欣然同意。

政府此次醫大擴招政策的局限性之壹是保留以成績為主的千篇壹律的入學考試。即使將名額從3000人基礎上再增加1500人,醫大學生對待醫生職業的態度也不會改變。補習班街預測,如果擴招成為現實,醫大的合格線將下降2.9分,只是比前輩低2.9分的“次前茅”人才增加的名額而已。要想加強必需醫療,改善收費體系是當務之急,但也要改變入學考試制度,使醫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如果擴大醫大的關口,對醫療壹線數年間與患者壹起經歷的折磨給予不亞於成績的高度評價,那將是壹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