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觀察誰、什麽時候、為什麽、在什麽樣的制約條件下、通過何種方法建造(城市的建築物和空間)的人,城市只是展示自己而已,不會親切地搭話。”—出自柳時敏《歐洲都市紀行1》中
每當寫關於城市和建築的文章時,都會思考“自己的觀點和解釋”。而且盡可能地在壹個建築和場所(text)中尋找答案,而不是在其他建築和場所之間的關系,即從context中尋找答案。因為我認為,學習城市規劃和設計,積累經驗的我的“不同”就在那個地方。
但是,很難向某人解釋這種“不同的戰略”。後來,讀完柳時敏作家探測歐洲4個城市後寫的書的序言中登載的這篇文章後,覺得非常簡潔地整理了我想說的解釋。之後經常利用這篇文章向某人說明自己的不同。
想想看,在陌生的城市旅行,掌握建築和場所形成的內容的過程與規劃和設計城市相似。就像來到陌生的城市先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壹樣,城市規劃和設計的開始也是掌握相關城市的定位。
然後設定城市指向點,尋找到達方法,如果以建築和場所的內容為基礎制定戰略,計劃和設計將成為面向未來的明晰的向導。如果企劃家仔細分析內容,並以有洞察力的觀點重新分類文本,城市將擁有新的未來。
在城市裏建築和場所無法單獨存在。相反,將其視為與周邊情況不斷交流的媒介的觀點更妥當。這種觀點不僅對規劃家和設計家很有必要,而且同樣也適合決策者和市民。每當看到地方自治團體野心勃勃發表的未來城市開發鳥瞰圖時,就會想象新的文本與現有文本會有什麽樣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