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是作曲家也放棄的曲子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是作曲家也放棄的曲子

Posted July. 28, 2020 07:45   

Updated July. 28, 2020 07:45

한국어

我認為古典音樂通常並不流行。大眾音樂每周、每天都更換人氣曲目排行榜,而古典音樂只有人氣曲目受到人們的喜歡。

 這個想法不一定總是對的。維瓦爾第的《四季》雖然席卷了當今世界古典音樂排行榜的首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它還是大眾幾乎都太不知道的作品。1955年意大利室內樂團“I MUSICI (意大利語,意為音樂家 )”推出唱片後,在世界各地演奏,成為最受歡迎的曲子。

 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交響曲》也是不經常演奏,後來成為人氣曲子的作品。1908年問世,演奏大概需要1個小時。雖然不比馬勒和布魯克納的交響曲長,但首演後一直受到“無聊乏味”、“形式松散”等批評。

 問題是拉赫瑪尼諾夫的神經太細膩了。24歲的時候,他寫過第一交響曲,但受到惡評後,他患上了神經衰弱,痛苦了好一陣子,即所謂的“玻璃心”。結果第二號交響曲也讓他放棄了。他宣布“指揮家可以隨心所欲地減少章節進行演奏”。之後很少有人演奏這首曲子,偶爾隨便以省略的形式進行演出或出唱片。

 為重新發現備受冷落的這首曲子做出貢獻的人是指揮家安德烈•普萊文。他在擔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1971年,帶領該樂團開始了蘇聯和亞洲巡回演奏。從莫斯科、列寧格勒、東京、大阪、名古屋到首爾、香港等地。

 在首爾,由本報主辦的音樂會在市民會館(現世宗文化會館)舉行。小提琴家鄭京和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

 當時,作為重點節目演奏的曲子就是《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當然是因為喜歡這首曲子才選擇的,但是普萊文同時也表示,“在該巡回演奏中繼續指揮了這首曲子,逐漸加深理解,並真正愛上了這首曲子。”

 2年後的1973年,普萊文與倫敦交響樂團發行該曲目專輯,受到了歡迎。此後,很多指揮家推出了該曲子的唱片,而且減少章節演奏的事情消失了。比普萊文早5年推出該曲子的指揮家保羅•克萊茨基是第一位在沒有編輯的情況下推出該曲子的指揮家,但點燃這首曲子人氣的當屬普萊文的專輯。

 1976年其人氣更上一層樓。因為克裏夫蘭音樂學院出身的名叫艾瑞克•卡門的歌手將這首曲子進行慢三樂章主旋律改編,推出了經典流行歌曲《Never Gonna Fall in Love Again》。卡門將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改編成《All By Myself》後獲得了更大的人氣。這是電影《BJ單身日記》中插入的歌曲。

 回到《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這首曲子到處充滿著秋天的氣氛。“初秋,就像我們國家9月的陽光一樣。”李炳旭指揮的仁川市立交響樂團將於8月6日在藝術殿堂交響樂慶典上演奏這首曲子。屆時李指揮將與小提琴家梁仁模合作帶來美國20世紀作曲家塞繆爾•巴伯的小提琴協奏曲,還將演奏因電影《野戰排Platoon》插曲而聞名的巴伯《弦樂柔板Adagio for strings》。


劉潤鐘=文化專門記者 gustav@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