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鄭道傳的失誤

Posted September. 10, 2019 07:45   

Updated September. 10, 2019 07:45

한국어

  1398年(太祖七年),鄭道傳編纂陣法。在這裏出現了“先防守後進攻”的戰術概念。軍隊按照盾牌部隊和步兵-弓手-騎兵的順序進行部署,如果敵軍進攻,就用盾牌組陣,在敵軍接近的時候,用射擊最大限度地造成損失。在此過程中,如果敵人撤退,將出動後位的騎兵追擊。敵人逼近步兵營時,則左右出動騎兵攻擊側面或後方。或者由步兵在戰鬥中吸引敵人,然後出動騎兵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打擊。

 這壹概念在當時也引起了爭議。很多人似乎不喜歡不在初戰中壓制敵人或進攻性地戰鬥,而是展開守勢性戰鬥的樣子。鄭道傳因“王子之亂”被殺害,成了逆賊。但令人驚訝的是,鄭道傳的政敵們也接受了這個概念。到了世宗時代,卞季良修改了陣法,與反對者們針鋒相對,積極擁護先防守後進攻的概念。之後,經過文宗的校正,這壹概念終得以保留。

 先防守後進攻的戰術與我軍的特點非常吻合,因為重武裝步兵戰鬥等冷兵器戰鬥力較弱,而弓手和騎兵以及兩者結合的弓騎兵才是最大的優勢。另壹個優點是靈活性。戰鬥有如波濤,誰也無法完美管控。只有進攻,沒有後退。壹步也不能後退的決心,作為兵士的鬥誌是好的,但不能作為戰術。戰術的生命是靈活性。誘敵深入和包抄圍殲才是最好的戰術。

 而真正引入這壹概念的鄭道傳在政治上失去了靈活性。名義上的押送要求,強大的政敵的攻擊,似乎使他患上了哪怕後退壹步也是窮途末路的強迫癥。在推進遼東進攻的同時,鄭道傳變得更加“強硬”。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勢力正在逐漸縮小和被孤立。真是可惜。他為什麽沒能實踐自己說過的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