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要保存好時隔1500年再次確認的百濟大通寺舊址”

“要保存好時隔1500年再次確認的百濟大通寺舊址”

Posted May. 04, 2018 08:19   

Updated May. 04, 2018 08:19

한국어

“‘大通寺’是可以了解韓半島寺院名稱、建立年代及其場所的最古老寺廟,要好好保存!”

包括百濟學會在內的10個考古學和歷史學相關學會壹齊發聲,要求保護好大通寺址。這些學會3日在首爾市鐘路區興寺團總部召開記者招待會,發表了“敦促妥善調查和保護時隔1500年奇跡般出現的百濟大通寺的聲明”,要求文物廳忠清南道公州市等相關機構制訂對策妥善保護舊址。

大通寺呈露實體,是在韓魂文化遺產研究院今年1月起實施的忠南公州市斑竹洞韓屋住宅用地的挖掘調查現場。調查中發現了帶有“通”字的部分瓦片。雖然“大”處於破碎狀態,但與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時期所發現目前收藏於國立公州博物館中的“大通”瓦片形狀相同。據悉,大通是中國梁武帝時代的527年至529年間使用的年號,大通寺是由百濟聖王(523~534年在位)建造的。

當時在大通寺址,出土了只有在諸如扶余王興寺、慶州皇龍寺等發揮國家寺廟功能的大型寺廟中才能看到的“鴟尾(設於屋脊尾端的裝飾性瓦)”和塑造佛像(泥塑佛像)等,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註。百濟歷史研究權威盧仲國(音)教授解釋說:“這是時隔1500年來首次發現大通寺的實體,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這將成為通過大通寺研究來確認引領百濟中興的聖王時期佛教思想和當時首都熊津(公州)的城市結構的寶貴契機。”

問題是目前正在進行挖掘調查的地區將實施大規模的韓屋建設。而且,被推測為大通寺址的附近區域,大部分都是民間住宅,無法進行大規模調查。對此,學界主張,文物廳和地方自治政府等相關機關應積極出面,指定寺址並買入相關土地。百濟學會會長權五榮(音,首爾大學國史學科教授)表示:“雖然這次獲得挖掘許可的地區為204平方米,但除安全地帶之外,實際挖掘面積只有100平方米,因此調查的地方連大通寺推測土地的1%都不到。”“依靠這樣的小規模調查,不可能查清大通寺的全貌。”

文物廳上月組建了保存措施評估團,得出了“有必要保存遺址”的結論,但尚未制定具體的計劃。文物廳相關人士表示:“將在本月中旬舉行的文物委員會審議中討論相關措施,”“如果被指定為文物保護區,就可以買入土地。”


柳原模 onemore@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