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第19代王肅宗(1661~1720)在53歲時得了腹脹病,國王的肚子一天天漲起來,難以進食,禦醫等負責國王健康的幹係人等終日惶恐不安。肅宗在患病期間多次吃過的食品是禦醫李時弼(1657~1724)呈獻的黃雌雞餛飩。
在元朝出版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和明朝李梴所著的《醫學入門》中,將黃雌雞作為胃腸不好、難以進食的老人食療食物作了介紹。餛飩是一種如同栗子仁大小的皮薄如紙的水餃類食物。
將黃毛母雞肉和大蔥一起放在鍋中煮,將麵粉做成薄皮,將切碎的雞肉和醬油、花椒粉等調料攪拌成餡,然後像包餃子那樣包起來,放入鍋中煮熟,即可進食。每天一次空腹食用,可暖肺腑,令面色油光。
李時弼呈獻的“黃雌雞餛飩”的製作方法稍有不同。首先製作餛飩餡,鍋煮兩隻黃雌雞和一隻野雞,將剝離的雞肉拌以松茸、蔥蒜末油炒。為了不使其結塊,用勺子頭部將其壓碎,放入調料調味。因為當時麵粉不易得,所以用蕎麥粉代替,用最細的篩子篩出細粉,用擀麵杖擀成薄如紙的餛飩皮。為了將餛飩做小,用竹筒圈切出餛飩皮。將餡兒包入皮後,在沸騰的肉湯中輕輕涮熟,盛入器皿,蘸著用醬油、食醋、蔥、蒜等製成的肉湯調料食用。
對於沒有食欲的肅宗,黃雌雞餛飩具有雞肉、野雞肉和松茸的混合香氣,大小也便於食用。
第一個做出該食物的並不是李時弼,而是擔任“司甕院庫城上”的權妥石(音)。司甕院是供應王室飲食的機構。權妥石雖然不是禦膳房的廚師,但精於製作這一食物,通過李時弼的斡旋,擔任禦膳房廚師的熟手四金和朴二石從權妥石那裡學到了製作方法。
《承政院日記》記載,肅宗在去世的前一年,即1719年9月12日,曾說想吃黃雌雞餛飩。當時,李時弼已被流放,因為在1717年,肅宗得了眼病,派李時弼前往大清尋制方藥,但他未能製藥失敗,回國後於1718年3月22日被流放。肅宗說想吃黃雌雞餛飩的第二天,呈獻的黃雌雞餛飩應該是從權妥石處學得製作方法的四金和朴二石製作的。
李時弼在流放地北青聽到了肅宗駕崩的消息。肅宗於1720年6月8日去世,時年59歲,去世時肚子裡充滿腹水。李時弼在結束流放後,不僅從朝鮮飲食中,而且從中國和日本的飲食中,專門挑選出適宜老人食用的食品,寫成了書,該書便是《謏聞事說食治方》。權妥石的黃雌雞餛飩製作方法在書中也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