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專欄】記者的反省

Posted May. 23, 2014 08:52   

한국어

“世越”號慘案的發生把韓國社會的原本面貌公之於眾,其中也包括媒體言論。事故初期,是部分有限電視臺首先播出的“成功救出所有學生”的字幕。每壹個頻道都毫無遮攔地播出了家屬們痛哭的場面。MBN電視臺播出的洪佳慧(直譯)的采訪;播出敦促投放潛水鐘內容的JTBC報道可謂是誤報的決定版。這件事情甚至產生了壹個新名詞,“記垃圾(記者和垃圾的合成詞)”。

▷新聞報道之中迅速性和準確性都是重要的價值所在。但是像災難這種緊急的情況下,是沒有時間進行確認的。由於“世越”號事故的特殊性和交流網絡的擴散作用,也對大量產生錯誤報道產生了影響。三豐百貨的倒塌事件、地鐵火災事件時,記者都可以進行現場采訪,但是發送海難之時,記者連接近事發現場都變得不可能。與此同時,“世越”號的乘客卻可以利用社交網絡向外界傳遞了自己最後的狀況,而這些又進壹步凸顯了誤報的內容。

▷記者們挨罵的原因絕大部分可能是記者對幸存者和家屬們的無理采訪。JTBC記者向壹位幸存者學生問到“妳知不知道朋友已經死亡的事?”,這個問題導致該電視臺的新聞播音員向觀眾致歉。彭木港珍島室內體育館門前擠滿了采訪車輛,導致家屬們進出都十分不便。只要哪位家屬大聲痛哭,記者們就擡起攝影機,相機的閃光不斷。也許記者的這種本能平時還可以得到理解,但是在這種敏感的災難時刻卻是禁忌。職業記者會SPJ倫理憲章中規定“追蹤新聞不是不遜行為的免罪牌”。

▷能夠找出藏在各地的潛在的“世越”號,防止同類事件再度發生當然需要媒體發揮重要的作用。記者們並沒有很好的履行作為記者的職能。昨日,由言論勞動組合聯合會主持召開會議發表時局宣言,當天會議共有5623名相關媒體人出席,大家共同反省報道“世越”號事件過程中的種種,重新銘記作為媒體人的使命感。改造範圍之中也應該包括媒體不當的采訪和慣行。但是,鑒別記者的資質和媒體中的玉石,同樣是“世越”號事件之後媒體界面臨的重要課題。

鄭星姬 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