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辯護人》上映後票房火爆,僅在13天內就取得了600萬票房的好成績。即便迎來了新的壹年,票房上漲的趨勢也絲毫沒有回落的迹象,預計將會達到1000萬的票房記錄。
電影《辯護人》以1980年初期的韓國釜山爲背景,講述了壹位人權律師在“釜林事件”發生後爲人民進行辯護,並由此展開的壹系列故事。通過這部電影我們隨時都能找到韓國前總統盧武铉做爲人權律師時期的影子。由此,韓國政界的人士們無法無動于衷,特別是在盧武铉總統的光環照耀下的泛野圈人士們對這部電影更是大加贊揚。
當時受“釜林事件”所牽連的民衆稱:“全鬥煥政府執政時期,到處展開嚴刑拷問,是容共捏造事件。”在這之後,“釜林事件”雖然被評判爲民主化運動,但部分保守人士反駁稱:“釜林事件並非是容共捏造事件。”
電影《辯護人》雖說是以“釜林事件”爲背景,但並不是將事件的真相公之于衆。不過是那些“親盧派”人士們的壹些想法罷了。
作爲“親盧”人士中的大哥,民主黨議員文在寅在訪問中說:“韓國的民主主義任重而道遠。”“與爆發釜林事件的1980年代相比,當今我國的程序上的民主主義,政治上的民主主義並未取得壹定進展。”對于國家情報院等國家機關涉嫌幹預選舉壹事,文在寅歎息稱這也可以稱作是壹種暗箱操作。
文在寅議員稱30年前和當今社會的狀況幾乎沒有什麽變化。這與主張“樸槿惠政府是反民主政權”的民主黨的政治攻勢是壹脈相承的。野黨是民主化的勢力,從根本上構建了“民主與反民主”的鬥爭框架。因此,出現了“野黨即爲善,執政黨即爲惡”的公式性標語。這便是在野黨主張下的民主化的框架。
這並不是“親盧”陣營的人士們期待刮起壹陣盧武铉風潮而進行的挑剔。所謂的政治集團,就要將政治營銷作爲權宜之計,並能夠靈活運用。盧武铉風潮是“親盧”勢力在政治領域複蘇的原因。2007年選舉失敗後,“親盧”人士以“廢族”自居。到了2010年,他們以地方選舉爲契機東山再起,不能否認,這是沾了盧武铉總統逝世壹周年周忌的光。托盧武铉風潮的鴻福,“親盧”陣營于2012年接管了民主黨。
雖說聽上去有點像是歪理,但“親盧”陣營東山再起的時期裏,已經遺失了盧武铉總統的精神。這體現在每天與政治性利害關系相糾纏的盧武铉政府所采取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濟州海軍基地等核心政策被自身所推翻。盧武铉政府時期,批判鐵路工人罷工是違法罷工的文在寅議員,對這壹次的鐵路工人罷工卻持有擁護的態度。這影射了他們在政策上的全盤推翻。野黨周圍也充滿了各種混雜的聲音,分不清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親盧派”,分不清誰是反盧人士,誰是非盧人士。
“親盧派”在上壹次的選舉中,喊著“要超越盧武铉。”雖說“親盧派”這壹圈子很強大,但也切實的感覺到了票數的擴展性上的局限。但是卻對自身的改革,革新不予理睬。這就如同是“蒙著被子喊萬歲”,沒有壹點意義。
電影《辯護人》的熱映無疑又給了“親盧派”壹個很好的良機。但同時,也帶來了壹定的危機。10年裏,江山都會有變化,那麽30年裏,歲月至少也會有3次不同吧。但是即便是已經過去了30年,我們就可以忘記建立“新時期盧武铉”社會的夢想藍圖,僅僅守著盧武铉的小圈子嗎?
世界不會因爲憐憫和憤怒而改變。“親盧派”只有超越了電影《辯護人》,才能得以生存。如今,又是新的壹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