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論]去除關鍵性的限制,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社論]去除關鍵性的限制,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Posted September. 03, 2008 09:39   

한국어

提成“親企業”政策的李明博政府時期的企業投資反而更加萎縮。今年上半年(1月~6月)的設備投資僅僅增長了1.1%。與2006年和2007年輸出資金和內需恢復增加量7.8%、7.6%相比,確實是底線。設備投資的重要指標國內機械預定增加率從第一分期的25.2%急速下降到了8.5%(第二分期),因此設備投資的未來也並不樂觀。沒有增加投資的情況下,無法期待政府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今年政府無法達成“創造20萬個工作崗位”目標的基本原因也是企業的投資不振。

政府也知道,妨礙投資的最核心要素就是行政規定。尤其,李政府從交接委員會時期開始就已經帶給了國民一種“處於限制”的期待感。阻礙企業投資的核心限制就是首都圈制度。不過,被蠟燭示威嚇壞的政府7月21日發表了“先地方發展,後首都圈限制合理化”的方針,從而背叛了企業的期待。

歷代政府為了增加企業對地方的投資,禁止大企業對首都圈的投資。結果,大部分企業不僅沒有把投資轉移到地方,而且不是放棄投資,就是決定進軍國外。2000年開始到今年6月末為止,有3萬1002家企業進軍到了國外。其中,44%的企業選擇了中國。

這一期間,京畿道流失了8366家企業,而工作崗位從2004年的25萬個減少到了18萬個(2006年),去年減少到17萬個,一直處於下降趨勢。京畿始華工業團地是國家產業團地,不過政府卻禁止了大企業的入住。京畿道知事金文洙表示,京畿道的企業投資計畫為25兆韓元,不過因為首都圈限制制度至今沒有獲得投資金。青瓦台表明,韓國五大集團的投資能力為200兆韓元,其中大部分企業都希望投資到首都圈。儘管如此,政府還堅守著全國均衡發展的“迷信”,並且放棄了工作崗位的創造工作和經濟成長。

歷代政府一邊提倡緩解限制,另一邊卻堅守了核心限制制度。據說,經濟限制所須的費用是2006年國內總生產額(GDP)的9.2%(78兆韓元)。就因為政府多餘的限制,每個家庭白白花了488萬韓元。

如今,李明博政府應該進行適合的限制去除工作,從而引誘企業的投資。國會的限制緩解的立法速度不僅要快,而且政府也要籌備施行令及施行規則。要按照國際化標準修改各個產業的核心規則。質性方面來看,1個首都圈規則等於100個一般規則。因此促進投資時,應該想好優先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