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論] 剩下的10年要更換農業基礎框架

Posted November. 24, 2005 08:34   

한국어

國會昨天表決通過了引發爭議的大米談判批准動議案。大米市場開放向後推遲了10年,但作爲代價,今年我國要進口22.5575萬噸大米,而且進口量還會增長,從2014年開始每年要進口40.87萬噸。另外還附帶一個條件,不能像過去一樣把所有進口大米進行加工。今年要將進口量的10%進行出售,此後還要將這一比率逐漸增至30%。到明年3~4月,我們就可以嘗到用在超市和折價店買回的美國、中國大米做的米飯。

農民團體主張,將於13~18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發展議程(DDA)談判結束後再決定是否批准。但該談判越來越朝著對韓國不利的方向發展,而且也很難期待獲得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如果再拖延時間,從第一年開始就不能遵守進口約定,將面臨大米市場全面開放的壓力,更甚者有可能在WTO被起訴。這對於今年從世界貿易排名第11位上升至第10位的我國來說,弊大於利。

演變至過激示威的農民的反對不僅僅是因爲要進口大米,主要是因爲對綜合農政失敗的不滿。難道這不是對不斷增加的農漁家負債、大量進口中國廉價農產品、教育及文化服務不健全等城市與農村的差距的反抗嗎?政府要採取能減輕農民負擔的有效對策。政府正在推進的10年“拯救農村”、5年“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計劃都是爲了補償開放造成的損失。政府應把重點放在農業結構調整上。

據悉,2000多名農民團體成員爲了下月在香港進行反WTO示威,預訂了機票和酒店。但這種遠征示威能否取得效果還是疑問。反而是在嚴格管制非法示威的香港製造悲劇的可能性更大。農產品市場開放問題是無法逃避的世界潮流,因此,市場開放問題和其對應政策要在沒有距離的談判桌上進行。距離大米市場開放剩下的10年不是一段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