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本壘打的科學原理

Posted August. 03, 2005 03:05   

한국어


▽本壘打物理學=投手和擊球手之間的距離爲18.44米。投手以150公里的時速投出的直徑爲6.9釐米、重142克的球飛過擊球手,耗時0.44秒。擊球手要用直徑爲7.37釐米、重850克的木棒擊中球。由於人的反應速度是0.25秒,擊球手要在剩下的0.19秒內做出判斷。

如果要打得遠,投球速度要快。只有這樣,球被木棒擊中時的反彈力才更大。當然,擊球速度也要快。李承燁的擊球速度達到時速140公里,這在美國職棒大聯盟也是一流擊球手的水平。

如果擊中球,就要考慮擊球的角度。如果是真空狀態,45度是最佳角度。但考慮到空氣的阻力,39~41度爲最佳。如果要製造這樣的角度,木棒要擊中球中心1、2毫米以下的地方。(參考圖表)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哈弗德物理學小組在2003年底發表了“曲線球比直線球更容易打出本壘打”的研究結果。換言之,比起逆向旋轉的直線球,正向旋轉的曲線球被木棒擊中時,上升力更大。但由於曲線球的時速比直線球慢10公里,再加上擊球手很難準確命中球,實際上直線球被打出的本壘打最多。

▽甜點(甜區)和其他變數=本壘打主要在球被甜點(sweet spot)擊中時誕生。甜點是指施加衝擊時不震動的地方。它位於球棒上方約17釐米的地方。只有被甜點擊中,才能把擊球的力量全部傳達到球上。

氣溫和高度也是變數。因爲,根據氣溫和高度,空氣密度也有所不同。攝氏30度的空氣密度比零下1度的空氣低12%。而且如果高度達到305米,空氣密度就低3%。密度低,空氣阻力也小,因此對擊球手有利。

▽“本壘打擊球手是天生的?”=2003年末,測試李承燁運動能力的三星體育科學支援室博士安炳喆說:“一半是天生,一半是通過訓練培養的。”當時,李承燁在視力、顯示腰部旋轉力量的腹肌和柔軟性方面,比普通人優異。但這些能力可以通過高強度訓練培養。

因此,精神狀態尤爲重要。今年賽季打出3個滿壘本壘打的韓華隊的李道亨說:“由於我有充當接球手的經驗,在與投手的鬥爭中比誰都有信心。站在擊球位時,只要進入頭腦一片空白的完全投入的狀態,就容易打出本壘打。”



金晟圭 kims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