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在世俗外控制世俗

Posted April. 15, 2005 23:08   

한국어

教皇保羅二世的去世與去年6月美國前總統雷根的逝世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兩人都是風靡20世紀80年代世界政壇的巨人,奇迹般地躲過了暗殺,而且還是導致世界共産主義走向沒落的幕後主角。另外,他們兩人晚年分別受到帕金森氏症和老年癡呆症的折磨。

但雷根是世界最強大國家的領導人。相反,保羅二世是人口只有900多人的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的領袖。

美國總統乘坐專機“空軍一號”,率無數記者訪問其他國家。但教皇連專機都沒有,隨行記者還要自己承擔費用。而且美國總統指揮著用龐大的國防預算武裝的軍事力量,美國的國防預算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俄羅斯、中國、日本、北韓等國家的國防預算總和還多。但教皇統帥的軍事力量只有110名瑞士衛兵。

但保羅二世去世成爲比雷根總統逝世更大的新聞。對此,我們不能用宗教領導人和政治領導人的差距進行解釋。

如果閱讀記載保羅二世等共264名教皇一生的《教皇歷史》,就能發現教皇的去世引發大規模哀悼浪潮的情況並不多見。初期,身爲受迫害的少數派領袖,大多數都殉教。自康斯坦丁大帝承認基督教後,捲入了政治暗鬥和金錢交易。

據悉,卡利斯督一世(在位時間217~222年)具有詐騙、貪污的前科,維吉裏(537~555年)最後被人用石頭打死。塞利斯泰因四世(1241年)在只有10名紅衣主教出席的秘密會議(教皇選舉會議)上,經過2個半月的競選當選,但只在位17天就死了。這暴露出教皇選舉背後的醜陋的權力野心。在酷暑下進行的秘密會議直到一名紅衣主教喪命,另一名紅衣主教一隻腳已踏進鬼門關後才達成協定。

擁有多名情婦,膝下至少有9個私生子的亞歷山大六世(1492~1503年)是道德雙重性人物的典型。而當選爲教皇後揮霍無度的利奧十世(1513~1521年)是放蕩的證人。他說:“上帝讓我擔任教皇職務,我要盡情享樂。”

在歷屆教皇中,被景仰爲聖人的教皇有78人,被尊稱爲福者的教皇只有8人。其中,獲得大教皇的稱號,同時發揮宗教和政治領導力的教皇只有利奧一世(440~461年)和格裏高利一世(590~604年)。

410年,羅馬淪陷;1054年,西方教會和東方教會分裂;1517年,因馬丁路德批評兜售贖罪券引發新教徒革命;1870年,教皇擁有的土地縮小爲梵蒂岡宮廷(首爾昌慶宮大小)……

在接連不斷的危機下,教皇廳2000多年屹立不倒。支撐它的力量是,世襲權利和堅持不可近不可遠原則的政治、外交力量。直到6世紀,教皇還僅僅是羅馬、伊斯坦布爾、亞歷山大、安提俄克、耶路撒冷等5大主教之一。但卻把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發生的羅馬和伊斯坦布爾兩大體制之間的爭鬥、東方教會分離後持續的歐洲皇帝的籠絡和威脅下”培養的生存能力轉化爲一種智慧。

《梵蒂岡帝國》重點分析了自1870年教會國家沒落到現在,梵蒂岡是如何確保比聯合國更強大的影響力的。確保強大影響力的基礎並不是陰謀論者所說的財力和情報力量,而在於放棄世襲權利,培養外柔內強的“軟力量”。

20世紀的教皇在進化論、唯物論、男女平等、限制生育等現代化巨大浪潮下,對內部改革表現出慎重的態度。相反,在維護世界和平和外交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靈活性。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後,保羅二世立即發表了反對聲明。結果,西歐政治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伊朗特使爲謁見教皇,乘專機來到梵蒂岡。這種手段值得學習。

而且與具有暫時迎合大衆人氣的弊端的民主主義相比,教皇終身制及其選舉集體協定制具有自己的優點,因爲是從集體領導力中尋找能夠長期發揮領導能力並彌補其失敗的新精英。

原名: 《Chronicle of the popes》 (1997)

《Weltmacht Vatikan》 (2004)



權宰賢 confett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