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活著殉教

Posted June. 12, 2019 07:46   

Updated June. 12, 2019 07:47

한국어

  “如果和媽媽分開,就哭得天動地搖吧。用哭聲來告訴人們妳還活著。只有這樣,妳才能活下去。那哭聲,主必會聽到,人必會聽到,終將動情。”這是金素允的小說《蘭州》中出現的壹句話。將孩子分開的母親是丁若鉉(茶山丁若鏞的哥哥)的女兒蘭州(音譯),孩子是1801年辛酉迫害時與被斬首的天主教徒黃嗣永所生的兒子,當時年僅兩歲。

 帛書事件是申酉迫害的根源。帛書是黃嗣永就宗教鎮壓而在帛上寫給北京天主教主教的密函。因為這壹事件,黃嗣永被淩遲處斬,妻子成了官婢。雖然他本人在歷史上為人所知,但對於成為官婢的夫人,歷史卻保持沈默。英雄的位置是歸男人的。

 小說關註這壹史實。與丈夫不同,對於妻子兒子,堅持信仰而舍生忘死的殉教是壹種奢侈。不是因為信仰不夠,而是因為兩歲的孩子。即使背叛宗教,也要保全性命,讓嬰兒吃到奶。她想到了耶穌的母親,為此感到安慰。“聖母喜悅地生下了以處女之身孕育的耶穌,而且壹直默默地守護兒子的身邊直到他的最後壹刻,難道不是嗎?”蘭州選擇的道路是“活著殉教”。

 她被拉到濟州島時,船停泊在楸子島,她就把孩子拴在沙灘上的松樹上。“哭得天動地搖吧!”這是為了讓別人發現,讓他過上良民的生活。不然會成為奴婢。奴婢是代代相傳的。

 她在濟州島當了37年的官婢,但是壹直按照信仰的教誨,侍奉地位低下的人,度過了壹生。但是,她再也沒有見到被遺棄在楸子島上的兒子。盡管如此,小說還是將她描述為老年遇到兒子並生活下去。這壹想象是出於哪怕用這種方式也要解開她的傷口和疙瘩的關懷。此時,小說成了哀悼的壹種形式。 文學評論家·全北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