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巴拿馬運河

Posted June. 28, 2016 07:27   

Updated June. 28, 2016 08:29

한국어

最早看到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82公里捷徑的,是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人艾爾南?科爾特斯(音譯)。他于1529年向西班牙的首任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提出了建議。卡爾五世的座右銘是“走向更遠”,他雖然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但並沒有付諸實施。他雖然開創了哈布斯布林克家族的最全盛期,但也面臨著包括與奧斯曼帝國、法國等的戰爭在內的許多課題。再說,在那個時代,運河建築技術也十分不適合於開動那麼浩大的工程。

1880年,法國動用開通蘇伊士運河的技術力量,豪情萬丈地進行了挑戰,但由於技術困難重重,再加上虐疾爆發,在動工9年、導致22000名的犧牲者後憾然放棄。成功挖通連接南美和北美的水道的是美國。1914年8月15日,歷時10年的艱難努力,終於打通了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歷史性水道。從紐約到三藩市,本來需要繞過南美頂端行程22500公里的路途,減少到了9500公里。

“巴拿馬型”。巴拿馬運河的開通,產生了能夠通過這一運河的船隻標準。寬32米、長295米。如果超出這一標準,就不能通過,因此造船廠在造船的時候就需要心中有數。隨著26日巴拿馬運河的擴建和開通,現在可以通過寬49米、長366米的船隻。“後巴拿馬型”船隻的需求今後如果增加,將成為迎來結構調整利刃的韓國造船業界的喜訊。

但是,海運業界卻認為巴拿馬新河道是繼英國脫歐決定之後又一新的利空消息,作出了悲觀的預測。由於大型船隻的通行,運費有所降低,一旦為了急於確保貨運量而展開競爭,將不可避免地出現運費進一步下降的惡性循環。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氏已經把世界海運業的信用等級預期從“穩定”下調至“否定”。不僅是瀕臨死亡狀態的海運業界,韓國國內企業們也都要以連接兩大洋的哥白尼式思維轉變,來尋找生存之路。



韓起興 評論委員 eligius@donga.com